在台灣,我們唯一能事先做的,就是先把租屋處找好。當時因為人生地不熟,想想根據以往的經驗,住在醫院旁邊總沒錯,反正住院醫師的生活又忙又累,住近一點減少上下班的交通時間,多一點休息的時間。在老公的醫院對面,剛好有一個很大的租屋complex,大概前後三條街都是那個社區,統一管理出租,猜想大概很多醫院的員工或醫學生都租在那裡,我們就上網看看房型,以及有空房的時間。當下的我們,對於美國的租金還是處在一個瞠目結舌的階段(其實賓州小鎮已經算很便宜的地方,但是比起台灣的租金仍然是貴上一截),因此,我們其實也沒什麼選擇,挑最小間最便宜的租就對了。當時網路上有available的最小公寓沒有幾間,就挑一個看起來位置離醫院最近的,就這樣下訂了。
還記得抵達的第一天,我和老公兩個人拖著疲憊的身軀以及好幾咖大行李,走到了管理辦公室,本來想說手續辦一辦就可以進到公寓休息,殊不知資料填完手續辦好,還得先到保險公司弄renters insurance, 才能夠完成整個手續! 在美國,租客常常被要求要保renters insurance, 確保在租屋期間所產生的意外所造成的財物損失,有保險給付的保障。本來我跟老公一聽到要找保險公司頭都暈了,當時我們在美國沒有手機,沒有網路,沒有GPS,沒有無線上網,在那種狀況下要到哪裡找保險公司? 好在租屋辦公室的管理員告訴我們,在走路就可以到的地方有一個小小的insurance agent, 我們最後依照他的指示找到地方,順利完成renters insurance的手續之後,再回到管理辦公室,好不容易拿到鑰匙,並且管理員送給我們一包welcome gift, 裡面有一罐洗碗精,一卷滾筒衛生紙,還有一個清潔海綿。興高采烈的我們,想說從台灣到美國,舟車勞頓了數十個小時,終於可以好好休息了,沒想到,到了公寓,打開門的那一剎那,另一波的culture shock又來了!
我們打開門所見到的,就是一個只有牆壁,地毯,還有餐廳上一盞小吊燈的"空"的公寓。在台北租屋時,一般都會附的床,書桌,電燈,在美國一項都沒有,這時才感覺到,原來管理員給我們的那一袋welcome gift有多重要!我們在美國的第一個夜晚,睡在地板,頭枕滾筒衛生紙,蓋著外套當棉被,夜晚僅有餐廳微弱的燈光照明,就這樣過了。
下一步呢? 醫院的急診秘書有給我們一份welcome letter, 裡面有一些local的生活資訊,隔天,我們辦了一支手機,預約了網路(還要等一個星期才能過來開通),還有走路一個小時到離租屋處最近的K-mart買了一個充氣床,兩支燈和燈泡,以及一些鍋碗瓢盆家用品,就這樣,我們在美國的生活的窩,set up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