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2日 星期四

MBA Coffee Chat

雖然同樣是MBA program, 但是不同學校的學生和校風差異很大, 有興趣申請MBA的人,除了在網路上好好的做足功課以外,嘗試去理解這個差異之外,每年到了聖誕假期, 因為各個學校的在學學生會回台灣過節,因此熱心的台灣學生們常常會在這個12月-1月的時間舉辦coffee chat, 可以和在學學生有面對面接觸,得到第一手資訊, 這對於想申請MBA的學生來說, 是一個很好認識不同學校, 找到與自己最佳 fit 的機會




我第一間參加的學校是Chicago Booth, 當時會選擇這間學校是因為聽說很大一部分Booth的畢業生都進了像麥肯錫, BCG一樣的顧問業工作, 因為當時我對顧問業有很濃厚的興趣, 所以就決定去一探究竟。還記得那年的coffee chat舉辦在離台大醫院很近的市府官邸, 主講的在學學生包括後來career相當成功, 在台灣MBA界裡很有名的Sean Lin 那時候Sean非常熱心, 也很有耐心回答大家的問題。當天的活動有近百人參加,有的人已經開始申請,有的人跟我一樣還在觀望,所以他們的Q&A session也針對不同的topic把不同的group分開因為這是我所接觸的第一間學校, 所以也不知道如何判斷跟自己是不是適合, 但是因為熱心的主講人讓我對Chicago Booth留下很好的印象。還記得那天我在現場很希望可以找到跟我類似背景, 希望轉換跑道的人, 最後竟然得知有一個也是台大醫學系的學姊正在朝著申請MBA的方向努力, 當時學姊已經考試考完, 當年也已經開始申請學校, 知道有個學姊走在我前面, 這個消息真的非常的振奮人心! 




我第二間參加的學校是MIT Sloan, 所在地點在一間台大公館附近的小小咖啡店, 是一個台大學生常常舉辦社團聚會的地方,所以光是看地點就可以感覺形式會相對informal許多。到了當天果然不出所料的, 發現Sloan的學生都非常的親切隨性, 當年的主講人Roxanne非常活潑幽默, 簡直就像個健談的大姐姐, 整場笑聲不斷, 讓我這個整天穿著牛仔褲, 在醫院穿著scrub, 可以說是商學院的門外漢感到相當自在。當天獲得一點很有趣的訊息, 就是Sloan MBA program裡, 背景是工程師enginneers的佔很大部分, 畢業後希望創業的學生比例也很高, 因為這樣, 所以他的校園風氣非常自由, 大家也是常常穿著牛仔褲去上課, 這跟我印象中傳統的商學院很不一樣





最後一間接觸的學校是Harvard Business School HBS。當時會去參加他們的coffee chat純是因為他是哈佛, 然後時間又剛好可以, 所以想說去一探究竟。當年coffee chat的場地舉辦在一家五星級飯店,因為活動敘述看起來相當正式,我還因為這樣,商請了一位經濟系的學姊帶我去買了人生第一套套裝,到了當天,就非常彆扭的穿著高跟鞋跟套裝去一探究竟。現場果然全部的在學學生都是穿著西裝和套裝,精美的簡章,高級的氛圍,讓我覺得非常的格格不入活動開始之後,我發現所有的在場的五位在學的台灣學生裡,竟然只有一位會講流利的中文,其他全部都是在台灣唸美國學校長大!因為這樣,當天的討論用全英文舉行,每一位學生分享了自己的背景跟經驗,然後讓大家提問





當時的我,其實對於要不要念MBA還是在觀望的階段,不過參加過coffee chat之後,我得到幾個重要的結論:


1. MD再去念MBA的在各個學校都有,但是不多,每年大概都有一兩個,但是也因為這樣,所以MD要申請MBA其實相對吃香,因為在美國,能夠拿到MD學位就代表著一定程度的能力與毅力,再加上學校都希望可以收不同背景的學生增加diversity,所以我們這樣背景的人可以大膽往top 10, 選自己的dream school申請上去



2. 學校是不是good fit很重要,每間學校因為各有專長,吸引到的學生族群也有點差異,所以最好要想好自己念MBA的目的,post-MBA career的計畫是什麼,進而挑選跟自己最match的學校,也才會念的快樂




雖然我只參加了少少的三間學校的coffee chat, 老實說,跟著一大群商學院學生共處一室,聽著大家的對話,看著大家的衣裝打扮,大多時候我覺得很彆扭,很孤單因沒人跟我有類似的背景,沒人跟我有相同的問題, 也沒人了解我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不過,幸運的事,當你處在一個對的環境的時候,就會感受到自在,這種自在的感覺,我在Sloan的coffee chat感受到了,於是我知道,我找到我的good fit所在





2016年12月12日 星期一

MD + MBA?

我在醫學系最後一年當intern的時候, 當時老公還在當兵, 只考完USMLE step1, 正準備step 2, 所以到美國這件事可以說是八字還沒有一撇, 因此, 我就先保守的按部就班在台大申請了住院醫師訓練, 準備一邊當個小小的R1繼續接受醫學訓練, 一邊賺出國基金, 然後且看且走


當時的狀況下, 我們有到美國的打算, 再加上我想試試醫學以外的行業,  因為沒有什麼前人的先例可循, 在網路上搜尋了大半天之後, 我得到的結論如下:

1. 沒有美國的身份, 要在美國找工作最好要在美國念個學位, 比較可能有公司願意sponsor工作簽證

2. 對於已經工作一陣子的人來說, 想要career switch, MBA是很好的選擇



在2006年的台灣, 要找到醫學系畢業生, 畢業後不當醫生, 也不在學術界做基礎研究, 在其他領域做得非常成功的, 可以說屈指可數除了大家熟知的作家侯文詠, 補習名師沈赫哲兩位台大的大學長之外, 跟我比較相近幾屆的學長姐幾乎打聽不到有人轉行, 一來本來轉換跑道的人就少, 我想即便是轉行的前輩, 也因為行事低調, 所以大多不為人所知, 如果是出國又換跑道的那就更難打聽到了。因此, 我只能靠自己在網路上搜尋的結果, 下了一個結論:   那我應該就去念個MBA吧!?



目標比較明確之後,  我後來上網搜索後才發現, 其實台灣人申請MBA的人數非常多, 許多商學院的學生在畢業後, 都會先工作個一兩年, 然後回到學校念MBA, 踩著學位的踏板, 慢慢一步步晉升到管理階層。當時因為正在當住院醫師, 常常一個星期上班超過100個小時, 還得一邊找時間念專科的paper跟textbook, 這樣的生活實在擠不出時間再準備GMAT考試, 所以在R1那年,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去參加了幾場美國MBA在學學生, 在聖誕假期回台所舉辦的座談會



當時因為時間有限, 還得跟同事喬好值班時間才能去, 最後我從top 10的MBA program裡, 挑了三家學校的coffee chat參加: 分別是芝加哥大學Chicago Booth, 麻省理工學院MIT Sloan, 還有哈佛Harvard HBS

2016年12月8日 星期四

傳統市場 vs 生鮮超市

說起台灣的急診室, 相信不論是病人或者是醫護人員, 大部分的時候都只有搖頭的份 -- 擁擠, 嘈雜, 熙來攘往, 正在看病的跟等著看病的混在一起, 萬一有緊急的病人來了, 醫護人員可能還需要喊"借過"才能衝去救病人; 更不要說常常出現病人覺得自己最急然後衝去吵醫護人員要先看, 最後一言不合還可能就把拳頭揮下去的


如果說台灣的急診室像個傳統的菜市場, 美國的大部分急診室比較像是生鮮超市 -- 相對安靜, 寬敞, 有秩序一個一個的診間把病人隔開,即便是滿到走廊上加推床也有足夠的間距待診的病人全部在waiting room等待, 檢傷分級之後,  如果是不急的第四級, 等上五六個小時也是常有的事, 不要說要找醫生吵說要先看,在waiting room連醫生在哪裡都看不到如果大吵大鬧? 不好意思, 只要音量稍微大一點, 或者髒話一出口, 三五個高壯的security馬上會走過來把你架起來



記得是在來美國開始當住院醫師的第一個月剛過完沒多久,某一天老公一回家劈頭就問我

"你以後還會想回台灣嗎?"
"我覺得我回不去了!" 

因為在美國看病人習慣以後, 他很難想像萬一有一天回台灣當醫生的生活, 如果真的回台灣了, 他也不可能會當臨床醫生了



的確, 在美國的醫療環境與制度也不是樣樣完美:很多低收入戶領medicaid的drug seeker, 因為看病不用花他一毛錢所以天天來報到; homeless酒鬼半夜到急診室只為了睡上一覺吃口三明治; 當然那種對醫生開order, 一來就指定要做有的沒的檢查的病人也有。說起來, 似乎病人沒有比較不麻煩, 被告的風險也不低。更不要說在美國當住院醫師的收入又比全美平均家庭收入低, 在美國的第一個月, 除了要適應語言, 文化差異外, 我們還過著非常窮苦的生活既然如此, 那為什麼他還是能夠苦中作樂, 怡然於這樣的環境裡? 


先姑且不提台灣健保所造成的"健保會不會給付? 會不會被核刪? 要不要寫申覆?" 這種醫療給付制度所增加給第一線醫師的壓力, 拿掉這項因子之後, 還有一個更加重要的因素:


美國的急診室, 給醫生擁有一個工作環境上, 無後顧之憂的安全感


遇到明明不急但想插隊的病人? 
抱歉, 如果不急的病人都是留在waiting room等待, 等待的時候根本接觸不到裡面的醫護人員, 頂多找檢傷護士抱怨一下, 完全不會吵到醫生

醫生說可以回家但是想賴著不走的病人?
可以call security把病人請走 

對處置不滿意, 開始大呼小叫的病人?
根本不用等到病人動手,就可以請security把病人綁起來,  美國醫院的保全人員個個又高又壯, 一有需要, 好幾個大漢一起湧上來處理, 如果病人口出惡言, 甚至可以直接叫警察來把病人帶去警察局

那人家都說美國告得很兇, 被告風險呢?
每家醫院都會幫值業醫生保醫療責任險, 大多時候, 一旦被告都有專門和保險公司合作的律師會去幫忙協商或打官司(美國的律師工作分很細, 我們有一個鄰居就是專門代表院方/醫師在打醫療官司的律師), 真的需要賠償, 大多時候都可以由保險金支付, 而不會影響到家庭生計




我想, 這就像是習慣了生鮮超市的安靜整齊以後, 也很難回傳統市場叫價買菜的那種心情吧!

2016年12月1日 星期四

(舊文新貼) 26 - Interview in Augusta

相隔了一個多月,老公終於要面對他的第二個interview。有了上一次在El Paso最後一個到的經驗,這天老公起了個大早,大約五點鐘就起床梳起,準備七點半的interview。雖然位在比較南部的州,清晨六點多鐘的Augusta還是很冷,幸好旅館離醫院算近,老公大約在17F的低溫下步行了十分鐘,就抵達醫院了。


Interview的日子同時也是急診部門residents的上課日,老公七點抵達醫院的時候已經看到很多昨天晚上見到的residents。走進等待的會議室後發現果然是第一個到醫院的,老公看看schedule發現同一天的applicants有十一個人,總共有10個interviewers,每一個applicants 會跟7~8個interviewers面試。看來真的大陣仗。在之前急診部門的秘書就有先email給applicants 當天interviewer的名單,所以老公事前有上網查過每個人的背景資料,因此對每個interviewer都有一定程度的認識。老公自己的schedule裡,他會跟program director、兩個vice program directors、兩個residents、兩個專門做超音波的attendings、以及一個專門做international medicine的attending面試。除了拿到當天的schedule之外,program也準備了一大疊關於他們的資料,除了醫院的規模、急診介紹外,還有住在Augusta的生活訊息,以及與大城市的消費水平比較表。這些資料說穿了,就是program拿來宣傳跟推銷他們的東西,看來看去都是讓人覺得這個地方真是好的不得了。


過沒多久,當天的applicants陸陸續續來到,有一些是昨天晚上有見到的熟面孔,看來看去全部都是AMG,老公是裡面唯一一個外國人,心理不免增加一點緊張。七點半一到,有一位Dr. Bruce Janiak來跟大家做急診介紹,他是全美國第一個Emergency Medicine Residency Program開辦的時候的第一屆住院醫師,也是目前這個醫院急診的Vice Chair。Dr. Janiak看起來人很和藹可親,是個白髮蒼蒼的老爺爺,講了一個多小時的簡介之後,就是今天的重頭戲----interview開始!!


大部分的interviewers頭一個問題都是"Tell me about yourself." 所以這算是一定要準備的題目,在簡單做完自我介紹後,他們也會針對CV或是personal statement裡頭比較感興趣的點做提問。老公比較被常問到的包括為什麼要轉急診科;SARS的經驗談;還有當兵的經驗跟細節等等。另外比較特別被問到的點有兩個: 一是如果今年沒有match成功的計畫; 另一個是當了residents之後未來5-10年的目標規劃


在遇到program director的時候,老公有特別問到他們以前有沒有收過IMG。program director說在過去的經驗裡,從來沒有收過IMG,只有去年的R1有一個IMG是之前在他們急診做PA(physician assistant),大家都對他很熟,所以破例收他。這次老公會被找去interview,就是因為看到老公的成績高的很離譜,讓他覺得這是個talented smart guy,再加上經驗看起來也不錯,所以找他來interview看看。不過他們最大的問題點是因為沒有什麼跟IMG相處過的經驗,所以不曉得其他國家的醫學教育程度如何,值不值得信任。在這邊老公也特別說明台灣念的教科書跟美國一樣,加上病歷書寫也都是用英文,所以專業領域上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另外老公也有遇到之前查過發表很多超音波研究paper的Dr. Lyon,因為老公看到他做的paper是跟ectopic pregnancy相關,就跟他聊了不少這方面的經驗談,發現Dr. Lyon也是很愛做超音波的人,積乎是遇到誰都抓去掃掃看,還做過cadaver ultrasond。老公提到在台大的時候也有一位超音波做的很棒的王醫師,算是我們國內數一數二的高手,Dr. Lyon也表示他有讀過很多不錯的超音波paper是從台灣發表的,讓他印象很深刻。


這次的interview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有了前一次的經驗,所以老公比較不緊張,加上有做足事前的準備,所以老公可以侃侃而談,還是因為在美國待了一個月練習英文真的有所成效,竟然還有interviewer讚美老公的英文說的很好,真的令人意外!!


不過雖然九成的interview感覺都不錯,不過老公還是遇到了一個口音有點重的interviewer,Dr. Shiver,他還是vice program director。因為口音的關係,所以他的英文老公有點聽不懂,因此回答問題上就有點結結巴巴,不是很順。不過這是最後一個interview,已經接近午餐時間,所以大約只聊了五分鐘Dr. Shiver就說不想耽誤老公的午餐時間而草草結束。後來在午餐的時候又遇到他,也只見Dr. Shiver拿了一堆食物就走人,沒有什麼機會說到話。


下午的行程就是參觀醫院的急診室,還有各種設備,包括健身房等等。在Augusta這家醫院的規模看起來比El Paso的還要大,不過豪華程度還是跟Houston那一堆財大氣大的醫院沒得比就是了。


第二場interview終於結束了!! 回到旅館後老公好好補眠休息一下,晚上則是以台灣帶的家鄉味泡麵裹腹,隔天,還得緊鑼密鼓的轉移陣地,抵達下一個interview的地點----Detro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