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2日 星期四

MBA Coffee Chat

雖然同樣是MBA program, 但是不同學校的學生和校風差異很大, 有興趣申請MBA的人,除了在網路上好好的做足功課以外,嘗試去理解這個差異之外,每年到了聖誕假期, 因為各個學校的在學學生會回台灣過節,因此熱心的台灣學生們常常會在這個12月-1月的時間舉辦coffee chat, 可以和在學學生有面對面接觸,得到第一手資訊, 這對於想申請MBA的學生來說, 是一個很好認識不同學校, 找到與自己最佳 fit 的機會




我第一間參加的學校是Chicago Booth, 當時會選擇這間學校是因為聽說很大一部分Booth的畢業生都進了像麥肯錫, BCG一樣的顧問業工作, 因為當時我對顧問業有很濃厚的興趣, 所以就決定去一探究竟。還記得那年的coffee chat舉辦在離台大醫院很近的市府官邸, 主講的在學學生包括後來career相當成功, 在台灣MBA界裡很有名的Sean Lin 那時候Sean非常熱心, 也很有耐心回答大家的問題。當天的活動有近百人參加,有的人已經開始申請,有的人跟我一樣還在觀望,所以他們的Q&A session也針對不同的topic把不同的group分開因為這是我所接觸的第一間學校, 所以也不知道如何判斷跟自己是不是適合, 但是因為熱心的主講人讓我對Chicago Booth留下很好的印象。還記得那天我在現場很希望可以找到跟我類似背景, 希望轉換跑道的人, 最後竟然得知有一個也是台大醫學系的學姊正在朝著申請MBA的方向努力, 當時學姊已經考試考完, 當年也已經開始申請學校, 知道有個學姊走在我前面, 這個消息真的非常的振奮人心! 




我第二間參加的學校是MIT Sloan, 所在地點在一間台大公館附近的小小咖啡店, 是一個台大學生常常舉辦社團聚會的地方,所以光是看地點就可以感覺形式會相對informal許多。到了當天果然不出所料的, 發現Sloan的學生都非常的親切隨性, 當年的主講人Roxanne非常活潑幽默, 簡直就像個健談的大姐姐, 整場笑聲不斷, 讓我這個整天穿著牛仔褲, 在醫院穿著scrub, 可以說是商學院的門外漢感到相當自在。當天獲得一點很有趣的訊息, 就是Sloan MBA program裡, 背景是工程師enginneers的佔很大部分, 畢業後希望創業的學生比例也很高, 因為這樣, 所以他的校園風氣非常自由, 大家也是常常穿著牛仔褲去上課, 這跟我印象中傳統的商學院很不一樣





最後一間接觸的學校是Harvard Business School HBS。當時會去參加他們的coffee chat純是因為他是哈佛, 然後時間又剛好可以, 所以想說去一探究竟。當年coffee chat的場地舉辦在一家五星級飯店,因為活動敘述看起來相當正式,我還因為這樣,商請了一位經濟系的學姊帶我去買了人生第一套套裝,到了當天,就非常彆扭的穿著高跟鞋跟套裝去一探究竟。現場果然全部的在學學生都是穿著西裝和套裝,精美的簡章,高級的氛圍,讓我覺得非常的格格不入活動開始之後,我發現所有的在場的五位在學的台灣學生裡,竟然只有一位會講流利的中文,其他全部都是在台灣唸美國學校長大!因為這樣,當天的討論用全英文舉行,每一位學生分享了自己的背景跟經驗,然後讓大家提問





當時的我,其實對於要不要念MBA還是在觀望的階段,不過參加過coffee chat之後,我得到幾個重要的結論:


1. MD再去念MBA的在各個學校都有,但是不多,每年大概都有一兩個,但是也因為這樣,所以MD要申請MBA其實相對吃香,因為在美國,能夠拿到MD學位就代表著一定程度的能力與毅力,再加上學校都希望可以收不同背景的學生增加diversity,所以我們這樣背景的人可以大膽往top 10, 選自己的dream school申請上去



2. 學校是不是good fit很重要,每間學校因為各有專長,吸引到的學生族群也有點差異,所以最好要想好自己念MBA的目的,post-MBA career的計畫是什麼,進而挑選跟自己最match的學校,也才會念的快樂




雖然我只參加了少少的三間學校的coffee chat, 老實說,跟著一大群商學院學生共處一室,聽著大家的對話,看著大家的衣裝打扮,大多時候我覺得很彆扭,很孤單因沒人跟我有類似的背景,沒人跟我有相同的問題, 也沒人了解我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不過,幸運的事,當你處在一個對的環境的時候,就會感受到自在,這種自在的感覺,我在Sloan的coffee chat感受到了,於是我知道,我找到我的good fit所在





2016年12月12日 星期一

MD + MBA?

我在醫學系最後一年當intern的時候, 當時老公還在當兵, 只考完USMLE step1, 正準備step 2, 所以到美國這件事可以說是八字還沒有一撇, 因此, 我就先保守的按部就班在台大申請了住院醫師訓練, 準備一邊當個小小的R1繼續接受醫學訓練, 一邊賺出國基金, 然後且看且走


當時的狀況下, 我們有到美國的打算, 再加上我想試試醫學以外的行業,  因為沒有什麼前人的先例可循, 在網路上搜尋了大半天之後, 我得到的結論如下:

1. 沒有美國的身份, 要在美國找工作最好要在美國念個學位, 比較可能有公司願意sponsor工作簽證

2. 對於已經工作一陣子的人來說, 想要career switch, MBA是很好的選擇



在2006年的台灣, 要找到醫學系畢業生, 畢業後不當醫生, 也不在學術界做基礎研究, 在其他領域做得非常成功的, 可以說屈指可數除了大家熟知的作家侯文詠, 補習名師沈赫哲兩位台大的大學長之外, 跟我比較相近幾屆的學長姐幾乎打聽不到有人轉行, 一來本來轉換跑道的人就少, 我想即便是轉行的前輩, 也因為行事低調, 所以大多不為人所知, 如果是出國又換跑道的那就更難打聽到了。因此, 我只能靠自己在網路上搜尋的結果, 下了一個結論:   那我應該就去念個MBA吧!?



目標比較明確之後,  我後來上網搜索後才發現, 其實台灣人申請MBA的人數非常多, 許多商學院的學生在畢業後, 都會先工作個一兩年, 然後回到學校念MBA, 踩著學位的踏板, 慢慢一步步晉升到管理階層。當時因為正在當住院醫師, 常常一個星期上班超過100個小時, 還得一邊找時間念專科的paper跟textbook, 這樣的生活實在擠不出時間再準備GMAT考試, 所以在R1那年,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去參加了幾場美國MBA在學學生, 在聖誕假期回台所舉辦的座談會



當時因為時間有限, 還得跟同事喬好值班時間才能去, 最後我從top 10的MBA program裡, 挑了三家學校的coffee chat參加: 分別是芝加哥大學Chicago Booth, 麻省理工學院MIT Sloan, 還有哈佛Harvard HBS

2016年12月8日 星期四

傳統市場 vs 生鮮超市

說起台灣的急診室, 相信不論是病人或者是醫護人員, 大部分的時候都只有搖頭的份 -- 擁擠, 嘈雜, 熙來攘往, 正在看病的跟等著看病的混在一起, 萬一有緊急的病人來了, 醫護人員可能還需要喊"借過"才能衝去救病人; 更不要說常常出現病人覺得自己最急然後衝去吵醫護人員要先看, 最後一言不合還可能就把拳頭揮下去的


如果說台灣的急診室像個傳統的菜市場, 美國的大部分急診室比較像是生鮮超市 -- 相對安靜, 寬敞, 有秩序一個一個的診間把病人隔開,即便是滿到走廊上加推床也有足夠的間距待診的病人全部在waiting room等待, 檢傷分級之後,  如果是不急的第四級, 等上五六個小時也是常有的事, 不要說要找醫生吵說要先看,在waiting room連醫生在哪裡都看不到如果大吵大鬧? 不好意思, 只要音量稍微大一點, 或者髒話一出口, 三五個高壯的security馬上會走過來把你架起來



記得是在來美國開始當住院醫師的第一個月剛過完沒多久,某一天老公一回家劈頭就問我

"你以後還會想回台灣嗎?"
"我覺得我回不去了!" 

因為在美國看病人習慣以後, 他很難想像萬一有一天回台灣當醫生的生活, 如果真的回台灣了, 他也不可能會當臨床醫生了



的確, 在美國的醫療環境與制度也不是樣樣完美:很多低收入戶領medicaid的drug seeker, 因為看病不用花他一毛錢所以天天來報到; homeless酒鬼半夜到急診室只為了睡上一覺吃口三明治; 當然那種對醫生開order, 一來就指定要做有的沒的檢查的病人也有。說起來, 似乎病人沒有比較不麻煩, 被告的風險也不低。更不要說在美國當住院醫師的收入又比全美平均家庭收入低, 在美國的第一個月, 除了要適應語言, 文化差異外, 我們還過著非常窮苦的生活既然如此, 那為什麼他還是能夠苦中作樂, 怡然於這樣的環境裡? 


先姑且不提台灣健保所造成的"健保會不會給付? 會不會被核刪? 要不要寫申覆?" 這種醫療給付制度所增加給第一線醫師的壓力, 拿掉這項因子之後, 還有一個更加重要的因素:


美國的急診室, 給醫生擁有一個工作環境上, 無後顧之憂的安全感


遇到明明不急但想插隊的病人? 
抱歉, 如果不急的病人都是留在waiting room等待, 等待的時候根本接觸不到裡面的醫護人員, 頂多找檢傷護士抱怨一下, 完全不會吵到醫生

醫生說可以回家但是想賴著不走的病人?
可以call security把病人請走 

對處置不滿意, 開始大呼小叫的病人?
根本不用等到病人動手,就可以請security把病人綁起來,  美國醫院的保全人員個個又高又壯, 一有需要, 好幾個大漢一起湧上來處理, 如果病人口出惡言, 甚至可以直接叫警察來把病人帶去警察局

那人家都說美國告得很兇, 被告風險呢?
每家醫院都會幫值業醫生保醫療責任險, 大多時候, 一旦被告都有專門和保險公司合作的律師會去幫忙協商或打官司(美國的律師工作分很細, 我們有一個鄰居就是專門代表院方/醫師在打醫療官司的律師), 真的需要賠償, 大多時候都可以由保險金支付, 而不會影響到家庭生計




我想, 這就像是習慣了生鮮超市的安靜整齊以後, 也很難回傳統市場叫價買菜的那種心情吧!

2016年12月1日 星期四

(舊文新貼) 26 - Interview in Augusta

相隔了一個多月,老公終於要面對他的第二個interview。有了上一次在El Paso最後一個到的經驗,這天老公起了個大早,大約五點鐘就起床梳起,準備七點半的interview。雖然位在比較南部的州,清晨六點多鐘的Augusta還是很冷,幸好旅館離醫院算近,老公大約在17F的低溫下步行了十分鐘,就抵達醫院了。


Interview的日子同時也是急診部門residents的上課日,老公七點抵達醫院的時候已經看到很多昨天晚上見到的residents。走進等待的會議室後發現果然是第一個到醫院的,老公看看schedule發現同一天的applicants有十一個人,總共有10個interviewers,每一個applicants 會跟7~8個interviewers面試。看來真的大陣仗。在之前急診部門的秘書就有先email給applicants 當天interviewer的名單,所以老公事前有上網查過每個人的背景資料,因此對每個interviewer都有一定程度的認識。老公自己的schedule裡,他會跟program director、兩個vice program directors、兩個residents、兩個專門做超音波的attendings、以及一個專門做international medicine的attending面試。除了拿到當天的schedule之外,program也準備了一大疊關於他們的資料,除了醫院的規模、急診介紹外,還有住在Augusta的生活訊息,以及與大城市的消費水平比較表。這些資料說穿了,就是program拿來宣傳跟推銷他們的東西,看來看去都是讓人覺得這個地方真是好的不得了。


過沒多久,當天的applicants陸陸續續來到,有一些是昨天晚上有見到的熟面孔,看來看去全部都是AMG,老公是裡面唯一一個外國人,心理不免增加一點緊張。七點半一到,有一位Dr. Bruce Janiak來跟大家做急診介紹,他是全美國第一個Emergency Medicine Residency Program開辦的時候的第一屆住院醫師,也是目前這個醫院急診的Vice Chair。Dr. Janiak看起來人很和藹可親,是個白髮蒼蒼的老爺爺,講了一個多小時的簡介之後,就是今天的重頭戲----interview開始!!


大部分的interviewers頭一個問題都是"Tell me about yourself." 所以這算是一定要準備的題目,在簡單做完自我介紹後,他們也會針對CV或是personal statement裡頭比較感興趣的點做提問。老公比較被常問到的包括為什麼要轉急診科;SARS的經驗談;還有當兵的經驗跟細節等等。另外比較特別被問到的點有兩個: 一是如果今年沒有match成功的計畫; 另一個是當了residents之後未來5-10年的目標規劃


在遇到program director的時候,老公有特別問到他們以前有沒有收過IMG。program director說在過去的經驗裡,從來沒有收過IMG,只有去年的R1有一個IMG是之前在他們急診做PA(physician assistant),大家都對他很熟,所以破例收他。這次老公會被找去interview,就是因為看到老公的成績高的很離譜,讓他覺得這是個talented smart guy,再加上經驗看起來也不錯,所以找他來interview看看。不過他們最大的問題點是因為沒有什麼跟IMG相處過的經驗,所以不曉得其他國家的醫學教育程度如何,值不值得信任。在這邊老公也特別說明台灣念的教科書跟美國一樣,加上病歷書寫也都是用英文,所以專業領域上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另外老公也有遇到之前查過發表很多超音波研究paper的Dr. Lyon,因為老公看到他做的paper是跟ectopic pregnancy相關,就跟他聊了不少這方面的經驗談,發現Dr. Lyon也是很愛做超音波的人,積乎是遇到誰都抓去掃掃看,還做過cadaver ultrasond。老公提到在台大的時候也有一位超音波做的很棒的王醫師,算是我們國內數一數二的高手,Dr. Lyon也表示他有讀過很多不錯的超音波paper是從台灣發表的,讓他印象很深刻。


這次的interview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有了前一次的經驗,所以老公比較不緊張,加上有做足事前的準備,所以老公可以侃侃而談,還是因為在美國待了一個月練習英文真的有所成效,竟然還有interviewer讚美老公的英文說的很好,真的令人意外!!


不過雖然九成的interview感覺都不錯,不過老公還是遇到了一個口音有點重的interviewer,Dr. Shiver,他還是vice program director。因為口音的關係,所以他的英文老公有點聽不懂,因此回答問題上就有點結結巴巴,不是很順。不過這是最後一個interview,已經接近午餐時間,所以大約只聊了五分鐘Dr. Shiver就說不想耽誤老公的午餐時間而草草結束。後來在午餐的時候又遇到他,也只見Dr. Shiver拿了一堆食物就走人,沒有什麼機會說到話。


下午的行程就是參觀醫院的急診室,還有各種設備,包括健身房等等。在Augusta這家醫院的規模看起來比El Paso的還要大,不過豪華程度還是跟Houston那一堆財大氣大的醫院沒得比就是了。


第二場interview終於結束了!! 回到旅館後老公好好補眠休息一下,晚上則是以台灣帶的家鄉味泡麵裹腹,隔天,還得緊鑼密鼓的轉移陣地,抵達下一個interview的地點----Detroit。

2016年11月22日 星期二

(舊文新貼) 25 - Houston--Charlotte--Augusta

老公的下一個interview所在位置,位在Georgia的小鎮Augusta,安排的面試日期是一月三號,也因此,老公在Houston待到12月31日,準備搭一月一號的飛機飛往Augusta。


在離開El Paso以前,要做的大事就是把冰箱的食物盡量清乾淨,畢竟在那邊住了將近一個月,囤積了不少食物,大部分都是老公喜歡的食材,老公得把握機會好好大吃一頓,庫存一點能量,否則接下來又要回到顛沛流離,有一餐沒一頓的日子了。在Houston的最後一晚,也是跨年夜,老公和屋主Larkin一起看了電視的time square跨年轉播,自得其樂地喝了一瓶啤酒當作慶祝,就早早上床睡覺了。


隔天抵達老公坐專門機場接送的super shuttle到機場,清晨四點半就出發,五點就到機場。因為抵達El Paso機場的時間很早,老公有很多的時間可以運用,他也利用這個時間把接下來要去interview的醫院資料好好研究一番,加上program有先寄email通知interviewer的名字,所以老公可以好好的了解一下interviewer的背景,這樣到時候比較有話題,也比較知道要問什麼問題。老公發現這家醫院滿重視研究,曾經發表的paper大都是跟超音波相關,而有位interviewer也是專門做超音波研究的醫師,因此,老公準備了不少關於研究方面的問題準備當天可以提問。


從El Paso得先飛到Charlotte,再轉一台小到不能再小的螺旋槳小飛機到Augusta,這是老公第一次搭乘這種不到40個座位的小飛機,所以一路坐得膽戰心驚,也不敢睡覺。因為當天是新年第一天,一路上老公遇到不少人跟他說happy new year,感覺還是挺溫馨的。抵達Augusta已經是傍晚,當天為了省錢又skip掉午餐的老公,晚上到旅館附近的華人餐館點了一份牛肉炒什錦蔬菜,再度體會美國的大份量之後,把行李好好整理一下,就休息去拉。


抵達Augusta的第二天,在interview的前一個晚上, 照例有program準備的pre-interview dinner,有鑒於上一次的經驗全部參加的人只有他和日本人Masa穿西裝,這次老公知道要穿著比較輕鬆,於是就穿個polo衫卡其褲就出發了。(不過申請內科的同學說他參加內科的pre-interview dinner穿著比較正式一點,應該是急診的人比較隨興吧!!) 當天晚餐參加的人數大約二十多個,算是很大陣仗的,因為有太多人,除了residents和applicants之外,有的人連另一半也帶著一起聯袂出席。所以到最後老公其實也搞不太清楚哪一個是resident,哪一個是applicant,只有認得自己那一桌的,有兩個applicant分別叫Justin和Stacy,而坐在老公旁邊的是R1 Mary Ann,當時已經懷孕30週左右,挺著大肚子來參加。當晚大部分的information都是從Marry Ann那邊聽來。她說,Augusta是一個很熱情的小鎮,所以醫療環境算是friendly,醫療糾紛也不常見,在附近比較外圍一點的城鎮生活品質很不錯,教育環境也很好,所以大多數人都住在外圍再開車進來上班。


Pre-interview dinner結束之後,老公請同桌的Stacy開車載他回旅館,當晚因為該準備的也都準備的差不多,不如就早早休息,養精蓄銳,準備隔天一大早的interview。

2016年11月15日 星期二

(舊文新貼) 24 - 急診室的義工

在Houston安定下來後,老公就開始到各家醫院去申請當義工的事宜。當時已經是十一月底,老公只有一個月的時間可以當義工,加上十二月是美國的holidy season,所以有很多家醫院聽到老公是只有一個月的短期義工,都不願意收。最後就只有St. Luke hospital願意收這種短期的義工,因此在做完體檢,跑完流程後,老公也正式穿上制服,成為醫院裡的一份子。老公在急診室的工作很簡單,不外乎幫忙病人填寫資料,推輪椅,或是打電話請人來幫忙泊車,不過因為可以接觸到不少的病人跟護理人員,所以練習英文的機會挺多的。另外,老公也對美國醫院的急診室規劃比較有概念,跟台灣像菜市場的感覺真的完全不同。


在hostel的日子比一般的旅館有趣一點,同時間可以遇到各式各樣的人。老公有遇到大學教授來演講的、旅外廚師想回美找餐廳的、從新加坡來找工作的、大陸人來短期旅遊的、日本人趁換工作空檔來觀光的、德國人專門搭火車旅遊的、哈薩克人在美念書出來逛逛的,還有遇到從伊朗來的同道中人,也是來interview,趁空檔順便考step3!! 遇到各式各樣不同背景的人,老公也交了一些朋友,了解不少美國文化。在所有的新朋友裡,有一個叫做Vins的印度人,本身在舊金山工作,趁著holiday season工作量比較少,就帶著電腦到處旅遊,邊玩邊工作。Vins和老公非常合的來,雖然只短短相處了幾天,但是就像是知心朋友一樣,一直到現在,我們和Vins都還是保持聯絡。不過在hostel裡,老公也體驗到美國有名的bed bug(不知道是不是跳蚤?),身上被咬的到處都是,晚上邊睡邊抓癢真得是比當兵還要痛苦,不過他也發現,bed bug好像比較不會咬膚色較深的人,Vins跟同房的黑人都幸免於難。


這家hostel老闆有規定,房客最長只能住兩個星期,因此在Houston的第二週老公就開始找尋新的住宿地點。看來看去,很難找到比這家hostel一天不到20USD這種價錢還要便宜的地方。後來老公在網路上找到有人可以短期分租房間,一次住兩個星期平均下來,一天雖然要二十幾塊美金,可是可以有自己一間房間不用和別人share,也不用擔心自己的財物會被偷走,最重要的是不會有bed bug的困擾拉!


大約一兩個星期過後,不管是醫院裡的護士、義工,或是在hostel裡從各地來的旅客,老公都被稱讚過英文講得不錯,雖然他自己感覺差異不大,不過處在那樣的環境,被逼得天天講英文,唯一可以講中文的時候就是用skype打越洋電話的時候,我想老公應該在不知不覺中,英文口語真的有所進步吧!


在Houston的後半個月,老公也遇到一起申請match的同學,剛好在Houston有interview,因此有幾天的機會可以一起相處。這個同學是申請內科,條件和考試成績都跟老公差不多,不過他很幸運總共拿到二十幾家interview invitation,大部分也都有給H1b,真的和急診科的狀況差很多。這個同學當時已經跑過好幾家醫院了,比老公還要辛苦,也因此希望可以拿到前幾志願的pre-match,就不用把全部跑完,可以提前休息。不過急診科是不發pre-match的,所以不論怎樣,老公都是要奮戰到一月底。其實在當年,算是申請match人數爆衝的一年,申請人數大約是前一年的兩倍,因為一直以來,印度的醫師畢業後都可以到英國去執業,但是前一年英國通過了法案,決定也對印度醫師設立門檻,也因為這樣,很多印度的畢業生當年無法到英國執業,索性就來參加美國的match。所以本來老公跟我們這個同學都不是很有信心,覺得狀況不太樂觀,競爭者太多,但是後來聽這個同學說他拿了二十幾家invitations,就足以證明,有實力的人是不用怕競爭的。能夠在寒冷的十二月天,在地球另一端的異鄉遇到熟悉的朋友真的是在好不過的了,老公和這個同學一起交換這次interview的心得,一起逛了逛Houston,很快的,兩個人又要分開各自奮鬥去了。


在 Houston也發生了一個小插曲,老公原來從台灣帶過去的29吋行李箱,不敷他行軍般的使用量,破了一個大洞,因此臨時還跑去再買了兩個新的行李箱。不過運氣很好,當時什麼都不懂的老公,坐公車用雙腳亂走亂逛,誤打誤撞走進TJ maxx(後來到美國才知道TJ maxx好逛又便宜,是我們的愛店),撿到換算起來打25折的行李箱,真的是傻人有傻福。


在這一個月裡,老公也收到另外一家位在紐約的外科preliminary interview invitation。因此一邊修生養習一邊練英文的同時,他也把一月份的行程好好安排一番。接下來,還有三家急診,兩家外科preliminary共五家的interview要跑,位處在四個不同的州,可以想見到時候一定又是一場硬仗。希望,這個月臨時抱佛腳補的一點英文,可以真的派上用場。

2016年11月7日 星期一

(舊文新貼) 23 - 驚悚的一夜

在完成了第一個interview之後,老公計畫要到Houston的St. Luke hospital做一個月的義工,主要的工作性質是在急診室幫忙病人,可能是推推輪椅,或是幫病人帶路等等。一方面可以多多練習英文口語,二方面也想從另一個面向看看美國急診室,跟台灣有什麼不一樣。因此,interview結束後,老公就搭機前往Houston,準備新的冒險。



在老公抵達Houston機場時已經是接近傍晚了,出了機場後,為了節省計程車費,老公打算搭公車到他先前遇訂好的hostel下榻。因為在Houston一住要住上一個月,住宿費實在高的嚇人,因此早在台灣還沒出發前,我們就在網路上找到一家便宜的hostel,訂了和各路旅客一起share房間的最便宜房型。要從機場到hostel,必須要先搭公車到downtown,再轉另外一台公車到medical center area。在從機場走到公車站的路上,老公遇到了兩位從哥倫比亞來的大學生(不是哥倫比亞大學喔~~),打算來美國的麥當勞打工半年,順便練英文的,也是要搭公車到downtown再轉車,於是就結伴同行。



因為轉乘地點的不同,那兩位哥倫比亞大學生比老公還要提早下車,只剩下老公一人繼續往downtown前進。公車抵達downtown時已經是晚上七點多了,天也早就黑了。老公搬著他大包小包的行李,站在公車站等公車時,遇到另外一位一樣在等公車的白人。那位先生看到老公一堆行李,一臉外地人的樣子,就警告老公說那個公車站所在地,是個bad area,到了晚上非常危險,像他都有隨身攜帶刀子掛在身上防身(還秀了一下他的刀子),要老公千萬小心。這番話,嚇的老公實在皮皮銼,畢竟人生地不熟,加上行李一大堆,一看就是歹徒下手最好的目標,真的是讓人趕到害怕。過沒多久,白人先生的公車先到,整個公車站只剩下老公一個人在等,毛骨悚然的老公也開始思考要不要拿出鉛筆盒裡的美工刀出來以備不時之需。想著想著,公車就來了。老公終於如釋重負,上了公車。



因為當時已經是黑壓壓的一片,因此老公直接詢問公車司機他所要前往的hostel的地址,以及先前所查好應該要下車的交叉路口。沒想到,司機表示從來沒有聽過那間hostel,也不曉得那老公所查到的交叉路口在什麼地方! 老公當時嘗試要打電話給Hostel詢問地點,無奈hostel的電話怎麼打都打不通。司機當時表示他知道其中某一條路那邊暗暗的,感覺挺危險的,所以也不讓老公獨自下車去找路。熱心的公車司機在跟老公商量的途中,遇到對向來的另一台同路線公車,還特地停下來詢問另一輛公車的司機知不知道老公要去的地點,無奈另一位司機也是從來沒有聽過那家hostel,以及那個交叉路口。



就這樣,在不知所措的狀況下,老公也不可能一直待在公車上,隨著公車不斷前進,終於在黑壓壓的路上看到一個亮光----St. Joseph Hospital的急診室。老公想了想,急診室絕對是24小時都有人有燈,還有警衛可以維護人身安全,因此決定先下公車到急診室,再做打算。



下了公車後,實在無法可想的老公,決定提前打電話找一位素未謀面,目前住在Houston的學長求救。本來老公是打算自己安頓好之後,過兩天再找學長出來聚聚,不過現在已經是非常時期,只好厚著臉皮請學長來醫院救他。



過了大約十分鐘,學長就來了! 果然在家靠父母,出外就是要靠朋友。在這個一無所知的異鄉裡,處在一個非常無助的狀況下,學長的出現真的好比沙漠中的綠州一樣,讓老公瞬間感到非常的溫暖與放心。舟車勞頓了一整天的老公,從早到晚只吃了兩塊小點心,歷經飢餓、疲憊、緊張、害怕、無助等等身心的各項煎熬,終於可以放輕鬆了。熱心的學長首先就先帶老公去餐廳吃晚餐,好好補充一下體力,之後用GPS找到hostel的地址,終於找到了所在位置。抵達hostel的時候,發現這個地址沒有招牌也沒有亮燈,難怪兩位公車司機從來沒有注意到過,進去詢問之後,確認有老公的訂房記錄,就順利的check in了。



在歷經千辛萬苦,超級驚悚的一夜之後,老公放下所有沉重的行李,也放鬆了心情。來美國好幾天後,終於感覺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了。

2016年11月3日 星期四

美國的月亮比較圓?

在搬到美國開始生活以前,我對於這個國家的接觸僅止於在大五升大六的暑假期間,和幾個同學們一起到美西當背包客自助旅行一個月,用著破破爛爛的英文,跟各種在台灣根本沒接觸過的西班牙口音印度口音不知道是哪裡的口音的人們雞同鴨講的交談;想當然爾,當個窮苦的背包客所取得的經驗當然也跟在地生活無可比擬,不過那次的旅程,給我自己帶來兩個很大的take away:


- 一個月流浪困苦的生活過完以後,當同行的同伴都在想家的同時,我卻完全沒有想回台灣的感覺,反而感覺身在美國的環境雖然苦,但是很自在的,不知道這是不是暗示著我其實很適合搬到美國生活?



- 旅行的途中我們曾到史丹佛大學Standford University的校園短暫拜訪,適逢校園期末考,坐在校園的板凳上休息的時候,看見一群學生考完期末口走出教室,當時我心中非常羨慕這群學生,這是我從小到大從來沒有過的感覺," I want to be part of them. " 當時我心裡有股很強烈的慾望,這樣告訴我自己。身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台灣小孩,一路再怎麼努力念到台灣的最高學府,也僅只是在台灣的頂端,但是忍不住要想,如果我是生在美國長在美國,是不是就有機會到像Standford這樣世界頂尖的大學去學習,拓展視野? 



也許是這兩個小小的種子,在當時已在我的心中悄悄的種下,日後慢慢萌芽,不僅讓我可以自信的決定跟老公一起到美國闖闖看,也成了日後我能夠一路努力申請到麻省理工學院MIT唸書的動力



"我覺得你們真的很勇敢,竟然對美國沒什麼接觸也沒什麼認知,還能夠有勇氣放下一切,決定要到美國發展!"


當時一位從美國回台大唸書的美國僑生學長這樣對我們說




說實在話,當時我們對於美國的生活到底是什麼樣子的確一無所知,外國的月亮看都沒看過,遑論知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比較圓,所以真正到美國開始生活以後,有非常多的culture shock,加上一到美國老公就是開始在醫院工作,所以不像一般到大學留學唸書一樣,有台灣學生會可以參加,有counselor的support,對於生活上的食衣住行,真的可以說是沒有任何的資源,一點頭緒也無




還記得剛搬到美國的前一個月,我們連一個當地的台灣人也不認識,除了醫院的同事以外沒有其他朋友,而在幾乎都是美國人的急診科裡,老公找不到跟他一樣剛剛搬美國的同伴,所以相對的他們也無法同理一個外國人要在異國工作所遭遇到的困難在2008年,當時沒有像現在這樣smart phone隨手可得,網路安裝需要等待一兩個禮拜,可以說是完全與外界失聯,就這樣,我和老公兩個在迷霧裡半摸索半跌撞的走過那段日子。想像一下我們剛從台北這樣熱鬧方便的都市搬到一個連麥當勞都沒有的美國鄉下小鎮,連車子都沒有的我們,在語言, 文化, 飲食上都受到相當大的衝擊,那段日子說不苦是騙人的,但是在辛苦的同時,很意外的我們兩個的心情卻是富足又充滿希望的,沒想到掙脫牢籠後開始踏著自己的足跡,道路再怎麼難行,心靈都是喜樂又自由的


--------------------------------------------------------------------------------------------------------

也因為自己走過這段 culture shock,所以之後我會慢慢跟大家分享,在美國剛開始生活的那段日子是怎麼度過,還有美國的一些生活細節,希望對有興趣的赴美的人可以有點幫助

2016年11月1日 星期二

(舊文新貼) 22 - First interview in El Paso

老公前往El Paso的旅途算是滿順利的,抵達機場後,機場的志工看到他一個人拿一大堆行李就過來幫忙,順便帶他到搭公車的地方,很順利地,老公早早搭上往醫院方向的公車,找到了旅館。當天晚上,program有安排一個dinner,可以和他們目前的resident聊聊天,多了解一下這個program,也可以為隔天的interview做個暖身。


當天晚上,來接老公去餐廳的是一個R3,Dr. Lopez,而抵達餐廳後還遇到另外兩個R1,還有另外四個applicants。當天,三個residents都表示對當地的生活挺滿意的,而因為El Paso地處美墨交界,所以有很多墨西哥的移民比較窮困,沒有保險,也因此可以看到不少奇奇怪怪的病。甚至他們還有看過leprosy,primary syphilis等等,聽得大家真是大開眼界。而在五個applicants裡,除了老公之外,還有另外一個日本人IMG叫做Masa,另外三個就都是AMG了。Masa本身在日本已經拿到急診專科,也曾經在美國駐日的醫院待過,之後到美國的北卡和Mayo Clinic作過observership,也因為這樣,聽Masa講起英文一點日本腔都沒有,非常地流利。遇到同是IMG的Masa,老公也問了他關於interveiw invitation的情形,結果Masa總共也只拿到三家interview,和老公差不多,不過三家除了El Paso這家醫院之外,另外兩個是紐約的Beth Isreal和當observership的Mayo Clinic,看來也是個強勁的對手。老公的英文是五個人裡面最菜的,當天晚上雖然大部分的談話內容可以catch main idea,不過很多笑話還真的是聽不太懂,只能在一旁陪笑。總之,在晚餐結束之後,老公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進入夢鄉。


在interview當天,老公一大早六點多就醒來,不熟練地花了大半時間打好領帶穿好西裝,等到抵達醫院conference room時已經快八點了,其他的applicants也都在裡面了。一開始program director Dr. Nelson先對program作個簡單的簡介,主要關於醫院的設備、環境、以及program課程安排等等。之後就五個applicants各自帶開interview。當天有四個interviewer,總共五個applicants,因此會有一個時段是休息時間。


老公遇到的第一個interviewer是research director, Dr. Watts,是個白人女性。Dr. Watts一開始就問了一些關於老公在台灣practice的經驗,以及SARS的經驗等等,另外也問到關於當兵跟以前所作的research種種,大致上就是依照CV上面的內容來作詢問。老公同時也提了一些問題,因為Dr. Watts英文講的不快,挺清楚的,所以和老公相談甚歡,聊到甚至超過時間才結束。老公接下來是休息時段,他趁這個時間再好好複習一下有什麼可以詢問的問題,喘口氣,就接著面對第二個interviewer。


第二個interviewer就是program director, Dr. Nelson。主要問了老公關於為什麼在台灣打工時做的是OB-GYN,但是到美國要轉急診;另外也討論了關於VISA的議題。老公提問在match之後直到七月正式上工以前,有空檔是否可以做observership的細節。整體下來,老公感覺平平,沒有特別好也沒有特別差。


第三個interviewer是assistant program director, Dr. Greer,是個黑人女性。直接請老公有什麼問題就提問,在這邊,老公問了關於這邊急診trauma的運作情形和病人數,跟整個program IMG的招收情形等等。


最後遇到的是chief residnets,也就是昨天晚餐有遇到的Dr. Lopez。遇到熟悉的面孔總是比較輕鬆,Dr. Lopez本身是因為曾經到El Paso當兵,很喜歡當地環境所以到那邊工作,也因此,問了老公不少關於當兵的事情,也分享美國台灣當兵狀況的不同。另外也聊到關於之前做research的事情,看來也是主要以CV的內容提問。


早上結束完interview,吃個午餐後,下午就是參觀醫院的急診室。大致看看該醫院的設備和環境,整體動線安排等等。大約下午一點半左右就結束參觀,散會拉~~~


整體說來,program的interviewer都還滿friendly的,雖然老公有一些英文部分還是聽不太懂,但是整體表現沒有太大的差錯。以第一次interview的表現來說,算是及格。不過老公也從這次經驗得到不少心得,讓他在面對未來的其他program的interview時,可以有更好的準備。

2016年10月27日 星期四

(舊文新貼) 21 - 美國大冒險開始

老公長達兩個多月的interveiw trip雖然已經是好幾年前的事,不過因為當時為了讓我隨時可以update每天最新的狀況,所以他養成了天天寫日記的習慣。那時候為了省錢,加上人生地不熟,英文也不是很好,老公吃了很多的苦頭,說實在,他能夠平安回到台灣是很不可思議的一件事,一直到現在,每次翻閱當時的日記,總是不免要再心疼老公一次。希望我們的經驗分享,可以讓未來有共同目標的朋友,少吃一點苦頭,旅途順遂一點。
-----------------------------------------------------------------------------------------


隻身赴美的老公,在從台灣飛往LA的路上,開始感到身體不是很舒服,似乎快感冒了。飛機上又乾又冷的空間,實在很不利他的休息。在途中剛好遇到一位也是從台灣來的阿姨,看到老公提著西裝坐飛機,還以為他是要飛去美國結婚的!! 這位阿姨已經在美國定居多年,人就住在加州,聽到老公是要去interview的,給他不少鼓勵,本來還邀約老公到他家坐坐,不過因為老公抵達LA隨即要轉機到Dallas而作罷!


在LA機場等待轉機的時刻,飽受感冒症狀之苦的老公實在很想找水喝,當時想說要到店裡去買瓶裝水,可是一看一瓶礦泉水要價一兩塊美金就讓老公卻步,後來他決定到burger king去買一個套餐填飽肚子,並用喝飲料的杯子裝滿冰塊,以等待冰塊融化成一杯水(我們到搬到美國以後才知道原來美國都可以跟餐廳要免費的水喝),沒想到,一直等到登機,一杯冰塊仍然是一杯冰塊,老公只好選擇含冰塊解渴。到後來才知道,原來美國在廁所門口都會設有飲水機,供給往來的旅客飲用。



抵達Dallas之後,老公休息兩天,就準備要飛往位在美墨交界的大城El Paso做第一個interview。就在此時發現,老公飛國際線時行李限重還是32kg,所以他可以用一個29吋的大行李箱裝進所有的東西,但是美國國內限規定行李限重23kg,因此老公勢必要付超重費用。在我們討論之後,決定老公臨時到shopping mall買一個中型24吋行李箱分裝行李。最後,老公一路上的行囊變成一個29吋大行李箱、一個24吋中行李箱、一個大背包、一個電腦包、一個西裝袋。因為滿滿的行李,讓他此趟至此之後走到哪個機場,都有志工來幫忙。



終於,老公搭上從Dallas前往El Paso的飛機,懷著緊張與不安的心情,準備迎接他的第一個interview。

2016年10月24日 星期一

保證班!?

在2007年的時候,中國大陸首度開放台灣的醫師, 牙醫師去報考大陸的醫師執照,不管是經濟或是政治的因素,總之在當年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新聞,在醫院裡大家也謠傳著大陸隨著經濟起飛,前景看好。我們與中國大陸語言相通,距離又近,秉持著多一張執照多一個機會的想法,所以我和老公兩個就一起報名參加了



當年,報考的方式非常不公開透明,必須要透過台灣的"醫師國考補習班"代辦才能參加,當時在台灣的醫師國考最大的兩個補習班都提供了代辦服務,不過因為我和老公考台灣國考的時候都沒有補習,也不知道哪家好,只因為其中一家在老公準備美國醫師執照USMLE的step 2 CS的時候,曾經引介我們認識一位美國回來的醫師Shan, 所以我們當時就直接選擇請他們幫忙代辦報名




中國大陸的醫師國考跟台灣不太一樣,總共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口試,比較類似我們說的跑檯考,因為跑檯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所以在各個地區有不同的考試時段,分數為絕對標準;通過第一階段之後,才能參加第二階段的筆試,這是由中央機構統一籌備,像台灣的國考一樣,全國統一在同一天考試,考同一份試題,分數也是絕對標準,pass or fail, 只要通過就可領取大陸的醫師執照。在當時大陸的住院醫師訓練系統不是很完善,專科醫師的分科也很模糊,所以有效的醫師執照就是這麼一張,不管你是什麼專科的醫師,只要拿到這一張都可以執業,可以說是前進大陸非常有利的一個執照



跟補習班接洽過後,我們得知了大陸的執照考代辦方式有兩個選擇,其一是一般代辦,當年的價碼是三萬元台幣,除了報名之外,還會提供考試的準備資料讓我們自行學習;其二,補習班也提供了"保證班"服務,代價是十萬元台幣,當時我和老公兩個小住院醫師聽到這個價錢,也沒多打聽服務內容,只想說反正從小到大身經百戰,決定考試自己讀就可以,於是直接選擇比較便宜的一般代辦




在聽到代辦的價碼時,其實我和老公兩個人是非常吃驚的,因為即便是一般代辦,考試的金額對於我們來說還是非常的高,相信這對每一個剛從醫學院畢業的年輕醫師來說都是一筆不小的花費,更不要說是保證班了,在不知道這張執照會帶來多少經濟價值的狀況之下,怎麼會有人花那麼多錢一定要保證考取呢 ? 這讓我們百思不解的整個內幕,後來也獲得了解答 -- 原來當年因為大陸開始經濟起飛,很多醫院硬體設備蓋得很快,但是大陸的醫療水準在當年遙遙落後台灣,所以有好幾家醫院出很高的薪水,跑來台灣高薪網羅有名的醫師過去,而這也是大陸政府為什麼要開放台灣醫師考大陸執照的主因。有很多個在台灣已經行醫數十年很有名望的醫師,跟大陸那邊的醫院都已經談好職位跟薪水,所以在前進大陸勢在必行的狀況之下,加上這些在臨床執業已久的醫師們要重新念書準備考試會比較辛苦,因此,所謂的"保證班"就因應而生了




我們本來認為會報考大陸醫師執照的,大多數會是像我們一樣,對前途充滿不確定的年輕醫師,但原來,報考的大宗考生,竟然是在台灣已經執業許久,然後被大陸高薪挖角的前輩醫師們。後來去考試的時候才知道,當年兩百多個過去考試的台灣醫師裡,年紀跟我差不多,還在當住院醫師的年輕人,只佔了不到百分之十而已

2016年10月21日 星期五

增加手牌

在大七要從醫學系畢業的那一年,  其實我對自己的未來還是很不確定的。當時雖然老公準備match美國住院醫師已經是如火如荼,到美國發展毫無疑問是一個我們共同努力的目標,但是兩個人當一個人take risks的時候,因為沒有家人金錢上的支援,於是我們兩個其中的另外一個人理應要打保守牌,避免risk taker失敗的時候還有一個人負責賺錢。因此,畢業之後,我留在台大醫院當住院醫師,一邊在工作之餘抽空幫忙老公準備所有出國的資料,一邊努力把觸角向外伸,找尋自己的下一條道路



身為一個醫學系畢業生,我們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就是不怕找不到工作,畢業之後不論嘗試了什麼不一樣的道路,只要失敗了永遠可以回到臨床工作,在這樣的優勢之下,不趁年輕多嘗試不一樣的選項是很可惜的。然而,在人生的十字道路口,做決定往往相當困難,一來是在一個時間點選擇機會通常只有一次,深怕自己做錯決定,沒得重來,二來是要前往自己最想走的道路,常常必須走出自己的comfort zone,而這個不在comfort zone的選擇,也很少有前人的足跡可循。對當時的我們來說,也是處在這種狀況,因為對現狀不滿,所以想轉個彎往別個方向走,但是又不知道路該怎麼走,也不知道這條路到底通不通,能不能走到底,走到自己想要的目的地




每當不知所措,不知往哪個方向前進的時候,我就會問自己兩個問題,來幫助自己檢視每個選項,做出決定:



1. 二十年後的我再回頭來看,會不會後悔?


2. 我是不是在增加自己的手牌,等待機會來臨時,可以把握機會打出最好的人生牌局?






這兩個檢視方法,是我人生裡作決定最重要的標準因此,在我當R1(住院醫師第一年)的時候,雖然臨床工作非常忙碌,我仍然努力的增加自己的人生手牌 -- 除了努力加強英文能力,以因應不管任何原因任何時刻的出國所需;除此之外,當年剛好遇到大陸首度開放台灣醫師考大陸執照,對未來不知道會落腳何處的我們,看著China booming的開端,決定也趁著剛國考完記憶猶新,報考了大陸醫師執照考試


(舊文新貼) 20 - 出發

老公自從丟單以後,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email信箱,有沒有新的來信。一開始左等右等什麼消息都沒有,大概從九月底十月初開始收到一些program的拒絕信,內容大概都是說什麼今年申請的人數眾多,雖然你條件很好,但是可惜我們沒辦法發interview invitation給你,希望你match順利之類的內容。就在十月初,某日老公起床照常看著充滿一堆拒絕信的email信箱,突然看到一個不同的標題"interview invitation",點進去一看,是一家位在Texas的醫院所發的,看來老公拿到第一個interview invitation囉! 通常醫院每年Interview的時間都是從十一月開始一直到一月底結束,其中只有聖誕節假期到跨年間放假,其他幾乎每個星期都會安排interview。


本來想說拿到第一個interview之後,應該會陸陸續續接到其他的interview,所以在收到Texas這家醫院的invtaion之後,老公就先跟他們約好十一月底interview,想說如果接下來還有收到其他家invitation,時間上可以排在後面。沒想到接下來繼續無消無息,對照同年我們另一個申請內科program的同學,在差不多同一時間,interview invitation已經可以說是接到手軟,拿了一二十家,這一點讓我和老公頓時緊張了起來。看來急診科真的不好申請,非常的competitive阿! 雖然說interview拿的數目多少並不代表一定會match上與否,仍然有人只拿一家interview也是match的紀錄,但是我們都不想去賭那個機率,畢竟interview越多申請上的機會越大,所以我們一定要想備案才行。


當時只有拿到一家interview的老公不斷的在思考,是不是應該找個比較冷門的科別來當back up呢? 是不是他執著選擇自己喜歡的科別是錯的呢? 是不是一開始就應該申請比較常收IMG的內科家醫科呢?


當時我不斷鼓勵老公,選擇自己有興趣的絕對不會錯,我並不希望他為了到美國而選擇自己不喜歡的科別作為一生的職業,況且,如果真的當年沒有申請上,大不了第二年再來申請其他科也沒有關係。後來我們討論了很久,覺得因為內科家醫科等真的不是老公想走的科別,決定那就申請一些外科的preliminry來當back up看看,一來是這是一年的program,做完的隔年可以再重新申請老公喜歡的科別,二來是因為到外科做preliminary真的是當苦力,所以相較其他一年的program比較不熱門,況且先去美國做一年增加一點connection,也對隔年的match比較有利。所以在十月初,我們急急忙忙又準備了申請外科preliminary的申請資料,申請了大約三四十家外科preliminary program,雖然申請時間已經有點太晚,幫助不大,但是一切只希望可以多拿到一點interview invitaton。


後來一直等到十月中,老公才又接到另一家位在Pennsylvenia的急診科invitation,之後陸陸續續,就在老公十一月準備出發到美國開始interview trip之前,老公總共拿到四家急診的interview,分別位在Texas、Georgia、Michigan、和Pennsylvenia;兩家外科preliminary的interview,都在紐約,可以說是全美跑透透。在老公出發之前,就把所有的interview密集安排在一起,準備從十一月中到十二月聖誕節前完成所有的interview,也跟醫院請了一個月的假。因為interview trip時間太長,加上必須到處飛,機票也得花不少錢,為了減少支出,這次我選擇留在台灣為老公打氣,一邊上班賺錢存出國花費, 就沒有跟他一起赴美了。


就在機票訂好,interview時間也都約好之後,我們找了一位在紐西蘭念書, 長大才回台灣的朋友聊了一下,一來練習英文會話,二來了解在會下雪的天氣裡交通和住宿問題等等。結果這位朋友建議老公,可以的話,花一點時間熟悉美國環境和練習英文,以做最完全的準備。在離出發只剩下不到兩個星期時,我們臨時決定把interview時間往後挪,希望可以先增加一點老公在美國醫院裡面的會話經驗,再來面對interview的挑戰。大家比較常申請的observership因為時間緊急來不及聯絡,加上價格昂貴,後來我們決定找一家醫院的急診做一個月的volunteer,不僅可以看看美國急診室的狀況,也可以讓老公多一點機會練習英文會話;況且,這也可算是另類在美國醫院的經驗,interview時可以提出做為參考。當時老公第一家在Texas的醫院已經沒有比較晚的interview時間可以更改,所以維持在十一月底interview,也可以讓老公先熟悉一下interview的狀況,有了實戰經驗後,也比較知道之後interview的準備重點。結束第一個interview之後,老公預計整個十二月留在Texas某家醫學中心的急診做volunteer,並把其他program的interview往後挪,等到過完聖誕假期之後,在一月份完成其他所有的interview。當時老公正在醫院當住院醫師, 真的很感謝我們的老師也是科部主任願意成全,讓老公放這麼久的假期, 所以這行程就這樣排定了。


在十一月底出發前,和老公一起打包準備將近三個月旅行的行李。除了不少保暖的冬衣之外,還準備了兩套西裝,可以一套托運,一套隨身攜帶,以避免托運行李遺失 (這個tip給大家做參考)。記得在機場跟老公送行的時候,看著老公孤獨的身影,帶著一個29吋的行李箱,和一大堆的手提行李(西裝隨身包、手提電腦包、裝滿interview資料的大背包),真的感到很捨不得。這次老公要去的地方,全部都是完全陌生的環境,當時我滿心的希望,老公這趟旅途可以平平安安,順利完成所有的interview。

2016年10月19日 星期三

(舊文新貼) 19 - Program Selection

在把所有申請文件都寄給ECFMG之後,一直到九月初以前,大約還有一個月的時間可以好好來想想要申請哪些醫院。關於所有美國核准在全國各醫院的住院醫師訓練program,有一個網站FREIDA,網址http://www.ama-assn.org/ama/pub/education-careers/graduate-medical-education/freida-online.shtml,裡面有所有的list,大家可以先到裡面去看各家醫院的詳細資料,包括地區、醫院型態、招收人數、薪水、福利、簽證等,來作為申請選擇的參考。


申請醫院主要分幾個面向來討論,以下列出讓大家參考。在FREIDA裡面,幾乎所有的資訊都有涵蓋,大家可以多花一點時間上去參考看看:


1. 申請科別
原則上大家在撰寫申請文件跟找推薦信的時候應該就已經決定好要申請的科別,不過有些人也許事先準備好不同科別的申請資料,一起上傳ERAS,因此可以等到真正丟申請單的日子,再來決定。在申請科別裡,其中有兩點需要注意。第一,如果是想要申請小科,例如眼科、皮膚科、麻醉科、ENT等等,大多會要求要有一年的preliminary year,類似我們台灣的PGY一般醫學訓練,這一年所在的醫院不一定要跟申請的小科同醫院,是分開申請的,在申請的時候必須同時match小科跟preliminary year兩個program,才算有效。這一年的preliminary year總共有三種選擇: 內科preliminary、外科preliminary、以及transitional year。裡面最熱門的也最輕鬆的就是transitional year,據說內容比較像我們在clark時到各科看一看,相當搶手;另外兩個就是到內科或外科去作第一年的苦力,其中內科又相對比外科輕鬆一點點,也熱門一點。第二個重點是,如果要申請內科或外科,要注意自己點選的program是不是categorical program。因為內科外科很多會同時開給真正要走內外科的三年categorical program以及一年的preliminary program,所以大家自己要注意看好到底申請的是不是正確的categorical program。


2. 醫院所在地區
全美有提供訓練program的醫院非常非常的多,因此在申請的時候,建議要先想好自己喜歡待在哪個區域或是州別,在依照這個方向來搜尋。不管是天氣型態、交通便利性(有沒有直飛台灣的飛機或是轉機方不方便)、華人多寡(有家鄉味的食物選擇多)、人口組成(需不需要會講西班牙文)或地區治安等等都要納入考量,來選擇適合自己的區域。另外,醫院是在城市或是郊區,病人的組成性質和常見疾病也大不同,生活環境和生活型態也很不一樣。


3. 醫院性質
其中分為university based hospital、university affiliated hospital和community hospital兩種。顧名思義,前者就是醫學院的附設醫院,就像是台大醫院一樣,通常這一種的program比較大型,研究氣氛比較濃,同一家醫院也有提供比較多的專科次專科residency program,如果希望教學氣氛好一點或是建立各科connection的,university based hospital會比較好。其次,university affiliated hospital就是有和醫學院合作的醫院,就像台灣的新光醫院,有和輔仁大學 合作一樣。至於community hospital就是比較小型的醫院,就像台灣的郭綜合醫院、壢新醫院等,program最多的就是內科、家醫科、和小兒科。不過在community hospital訓練出來的,臨床技能也不見得比較差,只是比較沒有機會建立各個次專科的connection,以及比較沒有那麼注重醫學研究。


4. 工作簽證
除非你本身是美國公民或是擁有綠卡,否則在申請program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的是program所提供的working visa。目前主要分成H1b和J1兩種,以下分別敘述兩者差別。

H1b就是一般大家最熟知的工作簽證,拿到這種簽證的好處是可以有移民企圖。一旦開始工作,只要雇主願意,即可開始申辦綠卡。不過大部分的例子還是都必須工作個三五年才有辦法開始process綠卡申請,很少一下子就拿到綠卡的。另外一個好處是只要program允許,可以到program醫院以外的地方打工,做moonlighting賺外快,其實這一點我是覺得影響不大,畢竟一開始前幾年自己還在學習,program director也不可能同意你到外面打工,通常都是到快畢業前,program director認為你各項能力都成熟之後,才會允許院外打工。H1b的缺點就是如果有結婚的話,配偶拿的簽證是H4,而H4是不能工作的,因此受限較多。(在2015年有制定新的H4配偶簽證工作的法規, 大部分初拿H1b/H4的都不適用) 另外一點就是,如果有意申請H1b的program,要在match之前把USMLE step3先考過,才具有資格申請。

J1是交換學人簽證,目前很多比較熱門的科別或是好醫院已經都不發H1b,只發J1,因為醫院申請J1的費用比申請H1b便宜很多,加上沒有繁雜的手續以及名額限制,所以只要招收住院醫師不成問題的program,幾乎都不發H1b了。J1最大的缺點就是不能夠有移民企圖,並有一個兩年的歸國條款,也就是在program訓練結束後,一定要回自己的國家居住兩年,之後才能夠再申請H1b或是綠卡等。如果不願意歸國的,有另一個選擇就是留在美國做三年的waiver job,有點類似台灣的下鄉服務,只能在符合waiver job資格的醫院工作,找工作限制較多,工作三年之後才能開始申請綠卡。另外J1也不允許moonlighting。J1的優點是配偶簽證為J2,可以有工作權,也可以申請social security number,相對自由。


5. 申請費用
申請program其實是很燒錢的一步,申請越多醫院,報名費就會越增加。目前是申請十家以內,全部都是$75的申請費;第11~20家,每多一家多$8;第21~30家,每多一家多$15,30家之後就是每多一家多$25了(這是2009的價格) , 真的很驚人。如果是同時申請不同科,申請數量會分開計算。大部分的美國醫學生大概是申請十幾二十家,不過建議大家如果金錢上許可,多申請幾家比較保險。


6. IMG friedly hospital
網路上有不少資訊,討論哪些醫院是屬於對IMG比較友善的,換句話說,也就是這些醫院裡面IMG不少,申請上的機會較大,因此如果有IMG friendly hospital的建議盡量申請。大家可以自行google "IMG friendly hosital" 就會跑出一大堆。 


老公因為申請的是急診科,在那一年,全美國急診科有發H1b簽證的只有不到五個program,全部都只發J1 visa,有一些醫院在FRIEDA沒有列上簽證資訊的,老公也全部一家一家寫email過去詢問。不過因為當時時間非常急迫,眼看申請日就要來臨還是有很多program沒有回覆email,加上有提供H1b的program真的是少之又找,所以後來我們就決定,扣除掉位在離島、阿拉斯加等偏遠地區之外的所有急診program,不管提供哪一種簽證,就全部申請,畢其功於一役,全美總共當年有一百個上下的急診program,老公牙一咬,就拿出信用卡全部刷下去報名,還記得當時光是報名費就花了台幣七萬多元。

在丟完申請之後,接下來就是靜待結果,開始每天七上八下的收email生活,等待interview invitation了。

2016年10月15日 星期六

現金流遊戲

有了上次在台灣金融研訓院的經驗以後, 我體會到了兩件事:


1. 我對於商業金融方面的興趣遠大於醫學

2. 我住在全台灣最方便的蛋黃區, 不應該整天關在台大醫院裡, 應該要趁地利之便好好利用



也因此, 雖然當intern的生活真的很忙碌, 但是放假的時間, 大部分的同學不是忙著補眠, 就是唸書準備國考, 我則開始買一些投資理財相關的書籍來看, 並且忙著到處參加各樣活動, 人生就是這樣的巧妙, 大六的時候讀到當時很有名的"富爸爸窮爸爸"一書, 大七時就發現行政院青輔會竟然舉辦了一場富爸爸窮爸爸系列的"現金流遊戲"的活動, 給有興趣學習理財的青年參加! 想當然爾, 大名鼎鼎的現金流遊戲我一定是排除萬難也要報名參加




還記得活動當天, 當兵中的老公特地從龍潭北上, 在我下班以後一起到善導寺附近的活動地點集合, 在會場遇到許多有一定程度的工作經驗與理財經驗的各路年輕人, 有的曾經到海外打工, 有的已經有很不錯的工作, 大家志同道合希望可以早日達到財務自由, 並且分享自己的計畫,整個活動最大的收穫, 除了學習理財觀念以外, 我發現這群年紀與我相仿的朋友們, 他們對於自己的人生, 比我們這群整天關在醫院的醫生, 還要來得有想法, 有規劃, 思想也更成熟




曾經, 身為醫學生的我們是在聯考金字塔裡最尖端的那一群

現在, 身為醫生的我們是社會生存食物鏈裡最天真的那一群




這個結論很傷人, 但卻很真實





就如同老公不滿意台灣的醫療現況所以決定往美國發展一樣, 如今, 我既然不滿意身為醫生的現況, 那是不是就努力往自己有興趣的方向去努力看看呢? 

2016年10月13日 星期四

(舊文新貼) 18 - 準備申請資料 (二)

關於CV和personal statement,對於美國人來說應該是駕輕就熟,畢竟他們在申請大學跟醫學院的時候,一定都有寫過。但是對於我們來說,寫這些東西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經驗,因此,對這兩樣文件毫無頭緒的我們,決定先上網google看看,有沒有可以參考的範本。同時,也建議大家可以去買一本First Aid for Match的參考書籍,裡面也有關於各種文件的範本,以及選科參考資料等等。


在大致有個方向之後,我們決定先著手比較簡單的CV。關於CV這個履歷表,可以說是在全部的申請資料裡面最重要的一個,因為醫院審核者一拿到申請資料,幾乎都是先從CV開始看起。內容主要是以條列式表達,如何在短短的幾行字裡吸引審核者的注意與好奇心,讓他進而繼續看其他資料,因此,如何用CV好好包裝自己,就成了最大的學問。根據我們的經驗,大致有幾點可以提出來提醒大家需要注意。其實這幾點不僅適用在申請美國的住院醫師,到美國之後還有更多的機會需要用到CV,也都可以用這個通則撰寫。
1. 內容盡量縮減成一頁,可以善用縮小字型、縮短行距、和邊界加寬等,真的寫不下就不要超過兩頁。

2. 除了要把學歷寫在為前面之外,沒有一定的順序,建議把最重要的,或者是自己最厲害的經歷寫往前擺放。例如曾經有過在美國的交換學生經驗、或是有拿過國際級比賽得獎、發表過論文在期刊上等事項,只要是你認為大部分的申請者沒有,你卻曾經做到的,都屬於順位較高的經驗。

3. 想辦法包裝自己,顯示各方面的能力。美國人不是只注重成績,因此除了學業上曾經拿過書卷獎可以列上之外,任何經歷可以顯示其他方面能力的都可以盡量寫上。例如有當過社團幹部----表現自己的領導能力;參加過醫學研究----表達研究熱忱;或是得過最佳intern獎----顯示處理臨床工作與和同事之間的相處能力等,都是可以加分的範疇。曾經遇過不少台灣的學生表示自己大學生涯似乎沒有什麼特殊經歷可以寫,其實大家不要灰心,一切端看如何包裝。很小的事蹟例如曾經組過讀書會或是當班上幹部這種,也都可以寫進去。建議大家先花一點時間好好回憶一下自己在大學時期曾經做過的事,有時候不知不覺會慢慢想到不少可以寫進去的事蹟

4. 有當過兵的經驗建議寫上。美國人對於當過兵這一點,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的注重,這點是老公開始interview之後,在交談之中才了解到的事實。美國人會認為,有當兵的經驗,表示會有一定的道德標準,愛國之心,最重要的是可以顯示遵守紀律的能力。因此有當兵的經驗,對於未來要當一位優秀的醫師,有一定的幫助。


至於personal statement,重要性可以說是僅次於CV的。在personal statement裡要表達的,除了展現自己的經驗與能力外,還需要闡述自己為什麼想申請該科的原因。因此,如果你想要同時申請不同科別,就必須針對各科別撰寫一份personal statement。在撰寫這一類文章的最大準則,就是第一段一定要寫的引人入勝,讓人看了還想繼續往下看到底在你的胡蘆裡賣的是什麼藥。吸引讀者的方法很多,大家可以在First Aid書中或是網路上看到一些範例。舉我老公為例,當時我想了半天,想要找到一個特別的經驗或是事績,最好是美國醫學生沒有過的經驗最為開頭,來激起審核者的好奇心。後來,我建議老公,可以用在2003年造成全台恐慌的SARS事件為開端。


在SARS蔓延的那年,我們只是個醫學生,雖然沒有辦法在第一線救治病人,不過當時班上有架設一個SARS Info的網站,希望能夠即時提供民眾最正確的資訊,減少不必要的恐慌,我和老公當時也都加入了這個活動,希望能以醫學生的身分,對社會有一點小小的貢獻。因此,在personal statement裡,一開始老公用當時醫學生的身分,表達了對這樣一個感染性疾病的大流行,曾經看到了什麼樣的狀況、做了什麼貢獻、學到了什麼教訓、還有事後對他自己的影響,並藉由當時急診為第一線戰場,進而引伸提到為什麼會想當個急診科醫師(當然不能寫因為覺得急診科controllable time多,所以想申請這科)。此外,有這種特殊傳染病的感染控制經驗,也可以算是一項加分的經驗,未來可以把特殊的台灣經驗帶至美國延伸活用。

另外是關於英文寫作的部分,personal statement是全部的申請文件裡的唯一一篇作文,建議大家謹慎一點。因為我們不是native speaker,寫完最好要找人做proofreading,不僅要抓出文法和拼音錯誤,還有一項重點,就是要確保所有的文意都完整表達。當時我們寫完之後,是找我們練習口語會話的外國老師幫忙改正,如果有他認為文意不清的地方,我們就當場跟他詳細解釋,他再幫我們改成外國人容易理解的寫法或句型。在這裡不得不提醒大家,有時候即便所有文法都正確或拼字沒有問題,但是還是很常會落入"中文式英文"的陷阱,因此強力建議大家找個外國人幫忙改文章,會大有幫助。我有同學寫完是付錢找專業的英文修改幫忙訂正,這部分大家可以自己斟酌參考。


總之,在完成所有的申請文件之後,就是趕緊趕在八月一號以前寄出給ECFMG,等待九月一號ERAS申請開放後,上去選取報名的program了。基本上,建議大家趕在一開始九月初的時候就丟申請單,拿到interview的機會會比較大。因為對program來說,他們九月初拿到申請後,就會開始審核申請者的資料,只要覺得有興趣就發interview,因此如果太晚申請,有可能program的interview名額幾乎發完,那麼拿到interview的機會就會降低了。

下一步,就是program的選擇了。

2016年10月11日 星期二

(舊文新貼) 17 - 準備申請資料(一)

美國的住院醫師申請,俗稱match,和台灣各自找醫院申請不一樣,比較類似台灣的聯考分發系統,是全美國統一透過一個網站ERAS(eletronic residency application sevice)作業的,每年的申請時程都是從九月份開始註冊登記,十月到隔年一月份是interview的時間,隔年三月份公布結果。每一個申請者必須要在ERAS註冊一個申請帳號,把所有的申請資料上傳,然後選擇自己想要申請的醫院program。而醫院在收到申請之後,會到ERAS去下載申請者的資訊,審核之後決定要不要發與interview,最後在interview結束之後,申請者與醫院都會各自有一份rank of list,把這份rank of list上傳到另一個網站NRMP(national resident matching program),經由NRMP的交叉比對,獲得最後match的結果。


要準備match的資料並不是很複雜,大概有在學成績單、USMLE成績、推薦信兩封以上、個人的CV、personal statement、和Dean's letter等。推薦信每一個program要求的不一定相同,大部分都是要求兩封,有的要求三封,申請者可以一次上傳很多封推薦信,到時候在針對不同的program從中挑選即可。至於personal statement也一樣可以上傳不只一份,申請者如果想要申請不同科,也可以針對各科別寫一份personal statement。對IMG來說,比較麻煩的是,除了USMLE成績以外,所有的文件都必須經由ECFMG統一上傳,而這一個過程必須要預留一個月的時間作業,因此,如果要趕在九月初申請開放時,就提出申請,最慢八月初就要把所有的申請資料準備好,一併寄給ECFMG。


老公在拿到ECFMG certificate的時候已經是2007年的六月底,距離match提出申請的時間只剩下不到三個月,再扣掉必須預留給ECFMG作業的一個月,所以只剩下大約兩個月不到的時間可以準備所有的申請文件。當時我們決定,先把比較需要時間也需要別人幫忙的推薦信以及Dean's letter搞定,其他的文件都是可以自己獨立完成的。


首先是關於推薦信的人選,因為老公在美國沒有任何的connection,所以只能在國內找老師幫忙。我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老公當時工作醫院的科主任,也是我們在台大念書時的導師連醫師。連醫師不僅是老公的現任上司,也是老公的學生時代的老師,具有雙重身分可以針對不同面相提出推薦,不論要申請哪一科,都是寫推薦信最好的人選。另外一封推薦信就比較苦惱,因為許多program要求推薦信必須至少有一封是該科的醫師所寫,因此老公得要先決定好,他要申請哪一科,再來想推薦人。


相信畢業後要走什麼科這一個問題,不論是在台灣還是要到美國,對很多人來說都是一個影響一輩子的決定,對老公也是一樣。我們詢問了許多師長,得到的答案幾乎都是一樣的----選自己有興趣的最重要! 因為一個要從事一輩子的行業,如果沒有興趣是很難支撐下去,加上什麼時候會風水輪流轉誰也不知道,很難說某些冷門科之後會不會反而變成超熱門。因此,我們就決定從老公有興趣的科別下手。對老公來說,他最有興趣的是外科系,進開刀房對他來說不僅是個挑戰,也是很吸引人的樂趣。不過大家都知道,在美國不論是外科、骨科、ENT或是泌尿科等外科系,因為畢業後薪水相對較高,所以比較熱門,連美國醫學生要申請上都頗困難。對於老公這樣一個沒有在美國念PHD,也沒有很棒的研究論文的IMG來說,要申請上是幾乎不可能的;另外,老公對於相對冷門一點的婦產科也是很有興趣,很喜歡產科那種搶時間富挑戰性的感覺,不過考慮再三後,老公覺得產科醫師的生活品質真的很辛苦,就決定放棄這一條路。


當時雖然我們知道,美國最缺人的科別,也是最多IMG申請,最容易拿到工作簽證的是內科、家醫科、和小兒科。但是老公對於長時間待在病房工作的內科系比較沒有興趣,所以沒有列入考慮之列。後來我提到了急診科,認為工作時數相對較短,也符合老公急性子,喜歡挑戰的個性。最重要的一點是,急診比較不受地域的限制,也沒有要建立長久病人客群的壓力。舉例來說,如果是走家醫科,訓練出來可能就要到華人相對較多的地區執業,才會比較有競爭力;如果要搬離原來的城市,換地方執業,又得重新開始建立自己的病人群。相反的,急診科完全不會有這種限制,不僅病人無法挑醫生,如果在某個城市待久了發現不喜歡,要換地方也很方便。沒想到老公完全同意我的說法,就決定選擇急診科作為申請目標。即便我們知道急診科也是相當競爭, 很少外國醫學生申請到,仍然決定當年先試試看申請自己比較有興趣的急診科,如果match失敗,隔年可以東山再起,申請內科系。


決定要走急診科之後,我們一開始找了曾經到美國念過書,也是急診科醫師的馬醫師詢問他的意見。馬醫師一開始聽到老公的狀況,感到非常意外,並表明他的外甥女當時才剛剛從美國醫學系畢業,也是申請上急診科。馬醫師詢問過他的外甥女後,告訴我們,雖然在台灣急診科不是非常的熱門,但是在美國因為controllable time多,生活型態較自由,所以是相對競爭的科別,如果老公要申請上,必須要多加油。同時,馬醫師也建議我們急診科的推薦人可以找當時的科主任陳主任幫忙。因此,我和老公就跟陳主任約了一個時間見面,準備談推薦信的事宜。沒想到,因為我和老公intern和clark時期都曾經到急診科run過,陳主任對我們還有印象,在我們表明來意之後,他二話不說就答應幫忙,也給予老公最大的支持。


接下來,只要我們把兩封推薦信寫好,交給師長們簽名蓋章,就算是完成了推薦信的部分。

同時間,我們也到台大醫學系的系辦去詢問關於申請Dean's letter的事宜。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的,系辦的助教一聽到我們的來意,知道是要申請美國住院醫師用的之後,馬上告訴我們他有辦過幾次的經驗,讓我們喜出望外。台大系辦那邊有一份固定的格式,只要我們照著格式填寫好內容交給助教,助教會幫我們轉交給醫學院院長簽名即可。沒想到,Dean's letter很順利的就這樣搞定了。


在所有的申請文件裡,剩下的,就是最傷腦筋,要花最多時間撰寫的CV和personal statement了~~~~

2016年10月7日 星期五

準備時機

在開始著手寫漫長的Match經驗之前,有一些想法想跟大家分享。許多想討論的議題不僅是很多人的疑問,也是我們過去的疑問。一路上我們跟許多人討論過,也有自己的經驗後,才得到屬於自己的答案。希望大家不要嫌我過於碎碎念,也歡迎各方好手加入討論。囉哩囉嗦這麼一大堆,就是希望每個人可以仔細思考,做出最適合自己,也最不後悔的決定。



首先,我想討論的是,什麼時候準備出國最適合?

一直以來不斷的有人問: "我現在已經是住院醫師了,才要準備出國會不會太晚?" 或是 "我現在只是個醫學生,沒有臨床經驗可以開始準備考試嗎?" 因此,對於這個議題,我想提出跟大家好好談談。其實,什麼時候開始準備沒有一定的答案,只要你自己一旦做了決定,認為出國是對自己最好的選擇,那麼,開始的時間是永遠不嫌早,也永遠不嫌晚的


如果你還是個醫學生,就有出國的打算,最大的優勢就是機會成本低, 可以做的事情很多,空間很大。除了有大把時間好好讀書把考試考好之外,還可以想辦法建立自己在國外的connection,並提早準備豐富自己的CV(curriculum vitae),也就是履歷表。對美國人來說,面對一個素未謀面的外國畢業生,也許他們連台灣的醫療水平都毫無概念,因此,如果可以利用學校交換學生,或是在暑假找實驗室出國做研究的機會,建立一點在美國的人脈,有認識的醫師或教授願意幫忙寫推薦信,那麼這封推薦信的可信度與有效度就會大大的提升。否則,即便在台灣拿到的推薦信內容寫得再好,也比不過一個透過美國教授推薦的人,容易拿到面試機會。另外,美國也不是一個只靠考試分數來評斷一個人的地方,在美國讀書長大的小孩,早早就學會如何撰寫自己的CV,包裝自己;加上教育制度的關係,大家多多少少都有參與課外活動。因此,如果可以想辦法參與ㄧ些學業以外的活動,例如參加社團、當幹部、參加比賽、發表研究論文、或是當志工,都可以在CV裡加上好幾筆,更能明確表現出自己在各方面的熱情與能力。當然,早早開始立定目標之後,還可以增強自己的英文能力,溝通技巧,讓自己更加well prepared.


如果你已經畢業走入臨床,開始當住院醫師或甚至已經拿到專科,要考量的觀點就不一樣,但是仍然永遠不嫌晚。雖然目前美國已經漸漸把畢業時間納入考量,不喜歡收畢業太久的申請者,不過這些都只是原則,並不是絕對標準。加上如果畢業後不是ㄧ片空白,不管有臨床經驗或是基礎研究,都可以想辦法包裝之後轉變成優點的。另一方面,請不用害怕自己已經太久沒碰基礎,而擔憂自己的考試成績,我相信台灣醫學生的資質跟韌性,考過USMLE絕對不是不可能的任務。我認為在所有的考量裡,最重要的是要考慮自己的機會成本有多少,畢業越久,機會成本也就越大。你也許已經熬了好幾年,即將拿到專科,也許已經開始當主治醫師,除了住院醫師生涯賣肝熬夜的投資可能一筆勾銷外,還有同時間損失的金錢成本。構成最大阻力的另一個因素是家人: 通常在這個年紀,也許已經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另一半是不是能接受這個決定,另一半的工作問題(如果有工作的話),還有小孩的養育問題,都必須納入考量。還有一點,必須要謹慎考量的是轉換專科的問題。在美國,相對熱門的科目,如外科、皮膚科、耳鼻喉科、麻醉科等,我們外國醫學生可以說申請到的機會是少之又少,相對比較冷門也比較多IMG的大概就是內科、家醫科、以及小兒科等內科系統。舉例來說,如果你在台灣走的是耳鼻喉科,但是要到美國申請內科,那麼就會很難自圓其說為什麼要轉科了(總不能說是因為貴科比較不熱門好申請,所以我決定轉科)。這一點,ㄧ定要特別想好解釋的說詞,讓對方信服。但是,比較晚決定出國也不全是缺點,畢竟考試加上面試所需的資本浩大,有工作後比較沒有經濟上的負擔,可以支付整個流程的費用;另外,扣除掉轉科的問題,如果是走內科申請內科,先有ㄧ些臨床的經驗,也算是加分的優點之一。根據筆者所知,不僅有在台灣已經拿到內科次專科的學長成功轉戰美國內科, 小兒科轉戰美國小兒科, 還有先在台灣拿到急診專科再轉戰美國急診的。


所以,不論你現在是哪個年紀在哪個職位,只要做了決定,就不要想太多勇往直前,人人都有機會成功達陣match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