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7日 星期五

準備時機

在開始著手寫漫長的Match經驗之前,有一些想法想跟大家分享。許多想討論的議題不僅是很多人的疑問,也是我們過去的疑問。一路上我們跟許多人討論過,也有自己的經驗後,才得到屬於自己的答案。希望大家不要嫌我過於碎碎念,也歡迎各方好手加入討論。囉哩囉嗦這麼一大堆,就是希望每個人可以仔細思考,做出最適合自己,也最不後悔的決定。



首先,我想討論的是,什麼時候準備出國最適合?

一直以來不斷的有人問: "我現在已經是住院醫師了,才要準備出國會不會太晚?" 或是 "我現在只是個醫學生,沒有臨床經驗可以開始準備考試嗎?" 因此,對於這個議題,我想提出跟大家好好談談。其實,什麼時候開始準備沒有一定的答案,只要你自己一旦做了決定,認為出國是對自己最好的選擇,那麼,開始的時間是永遠不嫌早,也永遠不嫌晚的


如果你還是個醫學生,就有出國的打算,最大的優勢就是機會成本低, 可以做的事情很多,空間很大。除了有大把時間好好讀書把考試考好之外,還可以想辦法建立自己在國外的connection,並提早準備豐富自己的CV(curriculum vitae),也就是履歷表。對美國人來說,面對一個素未謀面的外國畢業生,也許他們連台灣的醫療水平都毫無概念,因此,如果可以利用學校交換學生,或是在暑假找實驗室出國做研究的機會,建立一點在美國的人脈,有認識的醫師或教授願意幫忙寫推薦信,那麼這封推薦信的可信度與有效度就會大大的提升。否則,即便在台灣拿到的推薦信內容寫得再好,也比不過一個透過美國教授推薦的人,容易拿到面試機會。另外,美國也不是一個只靠考試分數來評斷一個人的地方,在美國讀書長大的小孩,早早就學會如何撰寫自己的CV,包裝自己;加上教育制度的關係,大家多多少少都有參與課外活動。因此,如果可以想辦法參與ㄧ些學業以外的活動,例如參加社團、當幹部、參加比賽、發表研究論文、或是當志工,都可以在CV裡加上好幾筆,更能明確表現出自己在各方面的熱情與能力。當然,早早開始立定目標之後,還可以增強自己的英文能力,溝通技巧,讓自己更加well prepared.


如果你已經畢業走入臨床,開始當住院醫師或甚至已經拿到專科,要考量的觀點就不一樣,但是仍然永遠不嫌晚。雖然目前美國已經漸漸把畢業時間納入考量,不喜歡收畢業太久的申請者,不過這些都只是原則,並不是絕對標準。加上如果畢業後不是ㄧ片空白,不管有臨床經驗或是基礎研究,都可以想辦法包裝之後轉變成優點的。另一方面,請不用害怕自己已經太久沒碰基礎,而擔憂自己的考試成績,我相信台灣醫學生的資質跟韌性,考過USMLE絕對不是不可能的任務。我認為在所有的考量裡,最重要的是要考慮自己的機會成本有多少,畢業越久,機會成本也就越大。你也許已經熬了好幾年,即將拿到專科,也許已經開始當主治醫師,除了住院醫師生涯賣肝熬夜的投資可能一筆勾銷外,還有同時間損失的金錢成本。構成最大阻力的另一個因素是家人: 通常在這個年紀,也許已經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另一半是不是能接受這個決定,另一半的工作問題(如果有工作的話),還有小孩的養育問題,都必須納入考量。還有一點,必須要謹慎考量的是轉換專科的問題。在美國,相對熱門的科目,如外科、皮膚科、耳鼻喉科、麻醉科等,我們外國醫學生可以說申請到的機會是少之又少,相對比較冷門也比較多IMG的大概就是內科、家醫科、以及小兒科等內科系統。舉例來說,如果你在台灣走的是耳鼻喉科,但是要到美國申請內科,那麼就會很難自圓其說為什麼要轉科了(總不能說是因為貴科比較不熱門好申請,所以我決定轉科)。這一點,ㄧ定要特別想好解釋的說詞,讓對方信服。但是,比較晚決定出國也不全是缺點,畢竟考試加上面試所需的資本浩大,有工作後比較沒有經濟上的負擔,可以支付整個流程的費用;另外,扣除掉轉科的問題,如果是走內科申請內科,先有ㄧ些臨床的經驗,也算是加分的優點之一。根據筆者所知,不僅有在台灣已經拿到內科次專科的學長成功轉戰美國內科, 小兒科轉戰美國小兒科, 還有先在台灣拿到急診專科再轉戰美國急診的。


所以,不論你現在是哪個年紀在哪個職位,只要做了決定,就不要想太多勇往直前,人人都有機會成功達陣match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