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把所有申請文件都寄給ECFMG之後,一直到九月初以前,大約還有一個月的時間可以好好來想想要申請哪些醫院。關於所有美國核准在全國各醫院的住院醫師訓練program,有一個網站FREIDA,網址http://www.ama-assn.org/ama/pub/education-careers/graduate-medical-education/freida-online.shtml,裡面有所有的list,大家可以先到裡面去看各家醫院的詳細資料,包括地區、醫院型態、招收人數、薪水、福利、簽證等,來作為申請選擇的參考。
申請醫院主要分幾個面向來討論,以下列出讓大家參考。在FREIDA裡面,幾乎所有的資訊都有涵蓋,大家可以多花一點時間上去參考看看:
1. 申請科別
原則上大家在撰寫申請文件跟找推薦信的時候應該就已經決定好要申請的科別,不過有些人也許事先準備好不同科別的申請資料,一起上傳ERAS,因此可以等到真正丟申請單的日子,再來決定。在申請科別裡,其中有兩點需要注意。第一,如果是想要申請小科,例如眼科、皮膚科、麻醉科、ENT等等,大多會要求要有一年的preliminary year,類似我們台灣的PGY一般醫學訓練,這一年所在的醫院不一定要跟申請的小科同醫院,是分開申請的,在申請的時候必須同時match小科跟preliminary year兩個program,才算有效。這一年的preliminary year總共有三種選擇: 內科preliminary、外科preliminary、以及transitional year。裡面最熱門的也最輕鬆的就是transitional year,據說內容比較像我們在clark時到各科看一看,相當搶手;另外兩個就是到內科或外科去作第一年的苦力,其中內科又相對比外科輕鬆一點點,也熱門一點。第二個重點是,如果要申請內科或外科,要注意自己點選的program是不是categorical program。因為內科外科很多會同時開給真正要走內外科的三年categorical program以及一年的preliminary program,所以大家自己要注意看好到底申請的是不是正確的categorical program。
2. 醫院所在地區
全美有提供訓練program的醫院非常非常的多,因此在申請的時候,建議要先想好自己喜歡待在哪個區域或是州別,在依照這個方向來搜尋。不管是天氣型態、交通便利性(有沒有直飛台灣的飛機或是轉機方不方便)、華人多寡(有家鄉味的食物選擇多)、人口組成(需不需要會講西班牙文)或地區治安等等都要納入考量,來選擇適合自己的區域。另外,醫院是在城市或是郊區,病人的組成性質和常見疾病也大不同,生活環境和生活型態也很不一樣。
3. 醫院性質
其中分為university based hospital、university affiliated hospital和community hospital兩種。顧名思義,前者就是醫學院的附設醫院,就像是台大醫院一樣,通常這一種的program比較大型,研究氣氛比較濃,同一家醫院也有提供比較多的專科次專科residency program,如果希望教學氣氛好一點或是建立各科connection的,university based hospital會比較好。其次,university affiliated hospital就是有和醫學院合作的醫院,就像台灣的新光醫院,有和輔仁大學 合作一樣。至於community hospital就是比較小型的醫院,就像台灣的郭綜合醫院、壢新醫院等,program最多的就是內科、家醫科、和小兒科。不過在community hospital訓練出來的,臨床技能也不見得比較差,只是比較沒有機會建立各個次專科的connection,以及比較沒有那麼注重醫學研究。
4. 工作簽證
除非你本身是美國公民或是擁有綠卡,否則在申請program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的是program所提供的working visa。目前主要分成H1b和J1兩種,以下分別敘述兩者差別。
H1b就是一般大家最熟知的工作簽證,拿到這種簽證的好處是可以有移民企圖。一旦開始工作,只要雇主願意,即可開始申辦綠卡。不過大部分的例子還是都必須工作個三五年才有辦法開始process綠卡申請,很少一下子就拿到綠卡的。另外一個好處是只要program允許,可以到program醫院以外的地方打工,做moonlighting賺外快,其實這一點我是覺得影響不大,畢竟一開始前幾年自己還在學習,program director也不可能同意你到外面打工,通常都是到快畢業前,program director認為你各項能力都成熟之後,才會允許院外打工。H1b的缺點就是如果有結婚的話,配偶拿的簽證是H4,而H4是不能工作的,因此受限較多。(在2015年有制定新的H4配偶簽證工作的法規, 大部分初拿H1b/H4的都不適用) 另外一點就是,如果有意申請H1b的program,要在match之前把USMLE step3先考過,才具有資格申請。
J1是交換學人簽證,目前很多比較熱門的科別或是好醫院已經都不發H1b,只發J1,因為醫院申請J1的費用比申請H1b便宜很多,加上沒有繁雜的手續以及名額限制,所以只要招收住院醫師不成問題的program,幾乎都不發H1b了。J1最大的缺點就是不能夠有移民企圖,並有一個兩年的歸國條款,也就是在program訓練結束後,一定要回自己的國家居住兩年,之後才能夠再申請H1b或是綠卡等。如果不願意歸國的,有另一個選擇就是留在美國做三年的waiver job,有點類似台灣的下鄉服務,只能在符合waiver job資格的醫院工作,找工作限制較多,工作三年之後才能開始申請綠卡。另外J1也不允許moonlighting。J1的優點是配偶簽證為J2,可以有工作權,也可以申請social security number,相對自由。
5. 申請費用
申請program其實是很燒錢的一步,申請越多醫院,報名費就會越增加。目前是申請十家以內,全部都是$75的申請費;第11~20家,每多一家多$8;第21~30家,每多一家多$15,30家之後就是每多一家多$25了(這是2009的價格) , 真的很驚人。如果是同時申請不同科,申請數量會分開計算。大部分的美國醫學生大概是申請十幾二十家,不過建議大家如果金錢上許可,多申請幾家比較保險。
6. IMG friedly hospital
網路上有不少資訊,討論哪些醫院是屬於對IMG比較友善的,換句話說,也就是這些醫院裡面IMG不少,申請上的機會較大,因此如果有IMG friendly hospital的建議盡量申請。大家可以自行google "IMG friendly hosital" 就會跑出一大堆。
老公因為申請的是急診科,在那一年,全美國急診科有發H1b簽證的只有不到五個program,全部都只發J1 visa,有一些醫院在FRIEDA沒有列上簽證資訊的,老公也全部一家一家寫email過去詢問。不過因為當時時間非常急迫,眼看申請日就要來臨還是有很多program沒有回覆email,加上有提供H1b的program真的是少之又找,所以後來我們就決定,扣除掉位在離島、阿拉斯加等偏遠地區之外的所有急診program,不管提供哪一種簽證,就全部申請,畢其功於一役,全美總共當年有一百個上下的急診program,老公牙一咬,就拿出信用卡全部刷下去報名,還記得當時光是報名費就花了台幣七萬多元。
在丟完申請之後,接下來就是靜待結果,開始每天七上八下的收email生活,等待interview invitation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