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9日 星期四

(舊文新貼) 12 - 不乖的靈魂

在收到CK的成績單時,距離老公退伍的日子也只剩下一個月,原本我們就規劃在老公當兵的期間,因為沒有辦法出國,所以只能先把step1和CK考完,其他的後續必須等退伍後再說。很幸運的,老公所抽到的中山科學院是很棒的單位,讓老公不但在當兵期間可以抽空念書,遇到要考試的日子跟其他同梯的醫官調一下班,請個假通常不是什麼難事,也因為這樣,老公才能順利地完成前兩階段的考試。


在當兵的這十三個月裡,扣除掉準備考試的那幾個月,對老公來說,可以說是他從上大學以來,在人生中最有空閒的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裡,他有機會可以停下腳步,仔細思考未來的方向。出國這件事,從一開始只是個模模糊糊的概念,到一步一步逐漸成型,這期間的變化,說實話,並不一直是那麼樣的順利。


一開始,對老公來說,他只是想追求一個相對比較沒有限制、選擇性比較多的未來。對於喜愛旅行的我們來說,幻想著世界地球村的概念,也可以實踐在我們的工作上面。在討論過後,我們認為美國的專科醫師執照應該是ㄧ個相對值得投資的選擇。憑著這單純的夢想與老公過人的執行力,也慢慢把他帶往這個方向。但就在我們人生路徑慢慢偏轉的同時,現實生活裡許許多多的壓力與輿論,卻一項項地冒出頭來。


首先,是他有多少把握可以成功申請上美國的住院醫師? 當時我們往前看了又看,打聽再打聽,在寥寥無幾的前輩裡,真的所有成功申請上的學長學姊不是有先念過學位,就是有綠卡或公民,其中,也包含了傳說中所謂"神人"等級的人物。說真的,老公的決定可以說是必須冒一個很大的險,把時間投資在不確定是否能成功的目標中。

其次,在於老公得投資多少的機會成本? 念醫學系畢業的最大好處,在於如果不挑的話,永遠不愁於找不到工作。對於老公來說,大不了可以先找個醫院打工,一邊申請也可以維持生計,可是,在所付出的機會成本裡面,最大的壓力來自於他的家庭。對於中南部傳統思想的父母來說,總是會期望子女在醫學系畢業後,早日出來工作,早日出來賺錢,幻想著有一天他們的子女可以像村里的有名開業醫一樣,房子一棟又一棟的買。(很多人都有這種錯誤幻想的父母吧!!) 也因此,老公有著"能越早拿到專科越好"的家庭壓力。對於他鄉下那一大串無法理解台灣醫療制度有什麼不合理的親戚來說,他們認為老公要決定出國是個既不應該又不合理的選擇。


大家不能理解,為什麼我們不按部就班,照著既定的道路繼續前進就好? 為什麼要選擇去走一條沒人走過,必須要冒著風險、披荊斬棘當先鋒的岔路? 為什麼,我們要這麼樣的"不乖"?


在台灣的教育體制下,從小,我們就被教導著要聽話,要乖。無論我們有再多的自我想法,只要跟長輩老師不一樣,就是不對,就是要更正。對老公來說,他一直不是一個乖乖牌,他有自己的想法,做自己想做的事,也因此,從國中開始,就是全班最調皮搗蛋最不乖的那個孩子。在高中那種一言堂的環境裡,不知不覺老公也認為自己就是要努力往醫學這條路走,對當時那個青澀的高中生來說,可以上台大醫學系是最最崇高的夢想。就在台大念了六年,發現現實與想像的級大差距之後,對老公來說,有一種若有所失的悵然感。我們看著許許多多優秀的前輩,可以說是全台灣最聰明的菁英,卻集結在醫院裡陷入一種無奈的迴圈,為了多少不知道值不值得的東西,彼此勾心鬥角競爭著。


在即將退伍的當下,隨著年底各大醫學中心一年一度招收住院醫師的期限來臨,老公也提早面對了必須做選擇的難題。對大部分人的來說,退伍之後就是報名當年台灣醫學中心的住院醫師申請,準備下一個年度開始正式當R1。相反的,如果選擇要出國,那就是要放棄當年度的住院醫師申請,轉而專心準備下一個階段的考試。必須要這樣二選一的原因,是因為當了R1之後,很多醫學中心第一年是沒有辦法請假的,所以老公也就無法出國參加考試。


我們在無數次討論後還是無法立下決心。隨著報名期限的來到,在某次我們兩人討論未來方向許久,尚未有結論的時候,我問老公:

"你有沒有想過,你那麼聰明,那麼努力,從小到大一路以來追求的,真的是做個像那樣的醫生嗎?"
"當然不是!"
老公可以說是不假思索的回答我。
"那麼你知不知道你在追求的到底是什麼?"
"..............."
老公沉默了許久。

"你不覺得,大家那麼聰明的頭腦,那麼棒的能力,全部擠在一個象牙塔裡爭那幾個位子,真的很可惜嗎?"
老公點點頭。

"既然這樣,那我們就做一個二十年後回頭想不會後悔的決定,給自己一兩年時間試試看,Why not be different?"


看著老公的眼神,我想,我們之所以會那麼契合,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我們都擁有不乖的靈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