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六的時候,自選科我選到了急診,在急診的那一個月,除了學習了不少急診方面的知識,最大的收穫在於,我認識了在我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位貴人,也是當時指導我報seminar的指導老師李醫師。從每次的醫學討論當中,我發現他也是一個很有自己想法,並且很樂意跟學生分享的老師。因此,每次去找他討論關於seminar的進度的同時,我也開始天南地北的與他聊起我的想法我的未來。是李醫師建議我想辦法找尋role model做為人生努力的目標,也是李醫師鼓勵我如果對醫學沒有興趣,可以利用MD的特殊背景做為後盾,想辦法出國轉讀其他跨領域的研究所。
在當時,也從李醫師那裡得知,一直以來有在考USMLE(請參考文章USMEL簡介)的人並不少,大多考到step1最多到step2 CK就沒有再繼續下去,一方面是參加考試的前輩們大多都是開始當住院醫師之後才開始準備考試,因此要找假期到美國考試比較困難,另一方面也是發現真正要申請到美國做臨床醫師非常曠日廢時,對於已經在臨床上做一陣子的醫師來說,機會成本也比較高。當時他說了一句讓我很印象深刻的話:
"如果要到申請上美國住院醫師,就是要考贏那一大堆的天才印度人!!"
大約在同一個時間點,我們也打聽到了好幾位在美國的台大學長們,都是畢業後先到美國讀個PHD,然後再轉臨床,也因為他們都有很好的研究,發表過不少paper,加上有美國的老師幫忙寫推薦信,所以後來大多到很不錯的醫院,有很棒的發展。
一開始,我和老公也很仔細的思考,到底要不要到美國先讀研究所再轉戰臨床? 對我來說,出國發展不是為了要當美國的醫師,而是想要走出一條可以讓我跨領域踏出醫界的道路。對他來說,他之所以熱情減退,並不是因為對醫學沒興趣,而是對台灣的大環境失去信心,因此,他所追求的,是一個合理的醫療執業環境。那麼,對老公來說,他要不要先念研究所拿PHD,就成了當下最大的難題。
首先,對於老公來說,他並不是一個對醫學研究很有熱忱的人。在大學生活裡,有不少同學都有跟老師做研究的經驗,他雖然也做過一個暑假的研究學生,但是後來就沒有再繼續下去,那一次的經驗也讓他體認到,他不是一塊做醫學研究的料。一直到他當醫學生的最後一年,問他對於哪一方面的醫學特別有興趣,他說不上來,問他有沒有想念什麼研究所,他也想不出來。因此,即便是要出國念書,也還真的不知道想念什麼。另一方面,我們家裡都只是很平凡的小康之家,並沒有多餘的財力可以讓我們繼續出國念書。如果是念MPH之類的碩士,幾乎都需要不少的學費,除非是念PHD拿獎學金,才有可能完成學業。但是PHD一念就是好幾年,等到畢業後年紀也不小,到那時候還要再來熬住院醫師的生活,相信身心兩方面的壓力都會很大。
問題是,如果不先念書拿學位,老公不僅沒有美國身分沒有綠卡,也沒有認識任何美國那邊的醫師教授,除了曾經到美國自助旅行玩了一個月之外,完全沒有接觸過那邊的生活。這樣一個土生土長的純種台灣小孩,真的有機會可以不念書就直接申請住院醫師嗎? 在沒有前人的腳步可以追尋的狀況下,我們陷入了兩難............
也許有人會感到疑惑,既然從沒接觸過美國那邊的醫療環境,為什麼對那邊那麼有信心,一定得到美國去做住院醫師不可呢? 當時我們的想法很簡單,人生的道路要越走越寬廣,不要受限的。我們希望,不論是到哪一個國家,都可以是我們的伸展舞台,但是要能夠普遍被大多先進國家所接受的專科醫師執照,大概就只有英國跟美國兩個國家而已。因此,對於老公來說,一樣要走過住院醫師的訓練拿到專科醫師執照,與其留在台灣拿到專科後,萬一未來想到其他先進國家發展,要重新再熬一次住院醫師,倒不如就直接選擇一個世界通用的美國專科執照來投資吧!!!
恰巧,在大六的時候,班上有一位到美國做交換學生的同學,回來跟我們分享心得。他說如果沒有美國的醫師執照,到那邊不管是做Fellowship或是Observership,都是只能看不能碰,所以說雖然他沒有打算要申請美國的住院醫師,但是也打算考USMLE取得執照,以後到美國進修就可以實際的接觸到那邊的病人了。因此,他趁著大六大體解剖實習修完,記憶新鮮的時候,考過了Step1。藉由他的考試經驗分享,我們得到了一個結論:
USMLE step1並不難,因為都是基礎學科,所以最好可以趁剛念完最有記憶的時候報考!!
因此,選擇六年學制畢業的老公,畢業後就得考醫師國考,因此趁著這個必須要重新念所有的基礎學科的機會(我們這一屆是全部科目一次考完),反正也沒什麼損失,就決定順便準備step1了吧!! 至於後續能不能順利申請成功到美國,就且看且走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